谓超越众人,不随俗浮沉。
形容生产废弛,贫无所有。
谓极精细地计较衡量。
铢铢:分量极轻。指斤斤计较。
同“辗转反侧”。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因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指科举考试官。
形容生产废弛,贫无所有。
犹言诸如此类。
谓一铢一两都斤斤计较。形容非常吝啬。
谓沉湎于世俗。语本《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见“铢积寸累”。
见“铢两悉称”。
舳:船尾。舻:船头。指船首尾相接,数量很多。亦作“舳舻相接”。
敛取、需索财贿没有限度。
谓祝而得益不能胜过诅而受损。
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
指水陆所产的美味食物。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形容非常明显,亦作“众目共视”、“众目具瞻”。
一日之间三次接见。形容深受宠爱礼遇。
见“肘腋之患”。
同“珠璧交辉”。
见“钟鼓之色”。
见“中流砥柱”。
壶:指瓠类,系之可以不沉。比喻珍贵难得。
谓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语本《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犹言寻找事端,制造分裂。瑕,玉上的斑点。隙,裂缝。
比喻相互扶助。
掌:手掌。手掌里的东西随时可以取得。形容非常容易。
树木的枝梢上生根。比喻不合事理,不可能。
囷:圆形的谷仓。指着谷仓里的粮食,表示要捐赠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亦作“指囷相助”。
对着太阳发誓,表明忠诚无二。
谓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汉书·陈平传》作“天下指麾即定矣”。
谓智力不能辨认豆麦。形容无知。
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
见“止渴思梅”。
金:钟罄之类的乐器。比喻文章词藻优美。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见“脂膏不润”。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风流,盛于洛下,世称“正始之音”。②指纯正的乐声。
见“指不胜屈”。
同“咫尺天颜”。
谓操持家务。喻为人妇。
《汉书·刘向传》:“上(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颜师古注:“《鸿宝》、《苑秘书》,并道术篇名。臧在枕中,言常存录之不漏泄也。”后泛指珍秘的书籍。
①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②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谓守善不移。
见“枕席过师”。
用以表示天道人事的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
见“枕戈待旦”。
同“针芥相投”。
同“针芥相投”。
指追随左右。
张开袖子成为帷幕。形容人多。
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儒生。
毡为毛制,在毡上拖毛,则涩滞难行。用以形容脚步畏缩不前。
犹言沾沾自喜。
见“张皇失措”。
见“张皇失措”。
犹言十分奸诈。
宅心:居心。忠心而纯厚。亦作“宅心仁厚”。
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按其名而求其实。
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旧时指世代作官的人家。
作恶事而不肯悔改。
谓因时势而规定法制。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谓两地相隔遥远。
情谊深厚,高达云天。
《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此谓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后以“在谷满谷”形容人物众多。
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隐退。
犹言班门弄斧。
见“云过天空”。
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起。
众百姓;善良的百姓。
拟订作战策略,定出奇计。
同“运箸”。
犹言欲益反损。
传说中产于沅江流域的异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负》:“袁州出举人,亦犹沅江出?甲九肋者,盖稀矣。”因以“沅江九肋”喻稀少或难得的人才。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接连不断。
亦作“渊源有自来”。①有根据,有来源。②指有根底。
言辞未加选择和斟酌。
谓处世态度随和,与人无所抵触。
见“渔阳鼙鼓”。
喻世事变幻。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后因以“余声三日”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比喻好坏混杂。
比喻好坏混杂。
谓出售货物时弄虚作假,以次充好。
谓以次充好,混淆优劣。
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因内部祸乱而自取灭亡。
见“鱼烂而亡”。
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戍守西域,凡三十一年。年老思归,上和帝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原生入玉门关。”后以“玉关人老”借指久戍思归之情。
《晏子春秋·杂下十》:“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后以“逾淮之橘”比喻易地而变质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