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仕途的低谷:包拯为什么请求外任

文二2018-10-24

   张尧佐以宣徽南院使的身份出知河阳府,而不再有所升迁,这实际上是仁宗皇帝与以包拯为首的台谏官员们各方妥协的结果。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终结。

   嘉祐三年(1051)的冬天,殿中侍御史唐介弹劾宰相文彦博,之后又弹劾谏官吴奎。而事实上,这唐介就在去年还和吴奎、包拯等人一起极力弹劾张尧佐,可如今,为什么又上疏弹劾自己曾经的亲密战友还有一朝之执宰呢?

   原来,对于仁宗皇帝复任张尧佐为宣徽使,并出任河阳知府的处置,在当时的谏官当中其实是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的。包拯等人认为只是让张尧佐出知河阳府而已,相比于之前的一身任四使,不需要再继续弹劾了。而且刚刚惹怒仁宗皇帝的包拯等人也希望可以通过相互妥协,缓解一下君臣关系。

   而唐介则认为,这次仁宗皇帝实际上是借出知河阳府之名为张尧佐恢复宣徽使的职位,不应该就此罢手。而得不到谏官支持的唐介只得自己一人独自上疏继续弹劾张尧佐,认为不应该让张尧佐复任宣徽使。

   仁宗皇帝对此也不知该怎么处置好,便向唐介推脱说,这个任命其实是中书省的决定,与自己无关。谁知唐介倒也干脆,他表示:“既然这是中书省的决定,那我就弹劾执政大臣。”退朝后,唐介希望得到御史台的支持,无果之下,唐介便向朝廷要求贬官离京,结果也没有得到允许。

   唐介无奈,见诸般不可,便豁出去了,开始弹劾时任宰相的文彦博。

   唐介当面向仁宗皇帝上疏说:“文彦博当初任益州(今成都)知州的时候,专门用金丝间织出一种‘灯笼锦’,并将它偷偷献给张贵妃,张贵妃十分喜欢,文彦博才得以进入中书省;而平定贝州王则之乱时,也是因为前帅明镐的功劳,才以此当上了宰相。既然复任张尧佐的任免不是皇上下达的,那么就是文彦博私下升任张尧佐来迎合张贵妃。文彦博这么做都是为了他的一己之私。”

   又说:“文彦博当上宰相后,京城各处要职都出自文彦博的门下,他们相互勾结,虚张声势,都是为了能够作威作福。文彦博还勾结御史台官员吴奎等人,使无人上疏议论这些事。臣请求陛下罢黜文彦博,让富弼接任宰相。而臣与富弼之间从未见过面,更没有什么私交。这么做只是为了让适当的人作为一国之宰相。”

   唐介说文彦博是因为张贵妃而做上宰相就等于是直说仁宗皇帝偏听内宫了,仁宗皇帝听了自然大怒,当即把唐介逐出了京城,贬往偏远的英州(今广东英德县)做官去了。

   文彦博与张贵妃之间的关系在正史和野史都有种种不同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文彦博确实与张贵妃交往甚密。

   文彦博知道唐介上殿弹劾自己后,便主动向仁宗皇帝请辞。而仁宗皇帝也一反常规,没有稍加挽留,便准许了文彦博的请辞,让他出知许州去了。吴奎也被调往密州任职。

   吴奎可以说是包拯的亲密战友,他们在政治上很多观点都是相似的,他们也经常一起署名上疏。吴奎被贬密州,对于谏院,对于包拯,都是少了一份很大的力量的。吴奎之所以被贬,又主要是因为受了唐介弹劾文彦博一事的牵连。

   于是,包拯上疏《请留吴奎依旧供职》,希望可以让吴奎留任御史台,并指责唐介所说的都是“轻妄之词”。包拯请求留任吴奎,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申辩,因为唐介公然指出御史台与文彦博相勾结,而包拯其实与文彦博少时同窗,而且是同届高中进士的,包拯与文彦博私交也是很好的。

   仁宗皇帝看了包拯的奏疏说:“之前,唐介说文彦博与包拯、吴奎等人都是私下勾结,而你今天就上疏指责唐介,请留吴奎。这么看来,唐介并不是乱说的啊。”于是,仁宗皇帝坚持贬调吴奎。

文彦博被罢相,吴奎被调。这对包拯的打击是很大的,包拯不仅在弹劾之路上失去了亲密的战友,而且因为奏疏,也被仁宗皇帝认为是与他们有结党的嫌疑,失去了仁宗皇帝信任的包拯,在朝廷上也失去了其他大臣的支持。

于是,包拯考虑再三,向仁宗皇帝请求外任,“求外任”实际上是当时朝臣们在政治失意、君臣失谐时,通过离京外任来缓解的一种协调手段。

包拯在“求外任”的奏疏中,提到“忠良有才的人被贬在外而不能升迁,奸猾苛暴的人担任要职却不加辞退”。这实际上是包拯之所以请求外任的真实原因。在这次政治风波中,包拯第一次感受到了失去了支持者的无奈。

标签: 包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