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什么敢于劝宋仁宗立皇子

文二2018-10-24

   假皇子案案发六年后,仁宗皇帝仍然无皇子出世,东宫一直虚位,使得当时的北宋朝野上下都十分担心。

   皇祐五年(1053)时,仁宗皇帝那时已经四十四岁了。时任太常博士的张述终于按捺不住,上疏恳请仁宗皇帝收养皇族宗室子弟入宫,同时祈祷天地希望能够早日诞下皇子。

   按理说,为皇储谋划安排是作为臣子的大忌,仁宗皇帝知道张述是为国着想,也就没有处罚他,但也没有接纳建议收养宗室子弟入宫。

   仁宗皇帝自幼身体就不太好,随着年纪的增长,更加虚弱,甚至经常出现神志昏乱的病状。

   至和三年(1056),也就是包拯就任开封府知府的这年,正月初的时候,仁宗皇帝上朝时竟然突发“风眩之疾”,就是眩晕昏倒,被急忙扶入宫中诊治,二府大臣却都只能在宫外守候,焦虑万分。

   宰相文彦博向内侍询问仁宗皇帝病情如何时,内侍却以“禁中事得保密,不敢泄漏”为由,而拒绝回答。文彦博怒斥他说:“皇上病重,事关国家安危,现在只有你们能出入宫中,却不让当朝宰相知道皇上病情,你们究竟想干什么?”文彦博和富弼其时都很担心仁宗皇帝会发生不测,便以在大庆殿设醮为仁宗皇帝祈福为名,得以留宿在禁中,以随时询问仁宗皇帝的病情。直到当年二月,仁宗皇帝的病才有所好转,逐渐康复。

   当时仁宗病重,京师人心恐慌,好在文彦博与富弼二人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果断,才使大家心安,宫内也没出什么变故。这使得朝臣们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更加担心。

   五月三日,范镇率先向皇帝上疏要求仁宗皇帝早日确立皇位继承人。这次上疏在朝堂引起极大轰动,文彦博就责问范镇说:“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和中书省商量下就上疏了呢?”范镇慨然回道:“我知道如果上疏请立太子,必然是犯了死罪,但我已抱着必死之心了。如果和宰相们商量的话,肯定会不准我上疏。”虽然遭到执政大臣的责难,范镇的上疏却得到了所有御史官员的支持,他们联合上疏表示支持范镇的建议,请求仁宗皇帝早立太子。这也拉开了持续七年的关于立太子的论战。

   由于中书省的不支持,仁宗皇帝也对这次的上疏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很多大臣都不敢贸然附议。直言敢谏的包拯自然不在此列,包拯等人坚持要求仁宗皇帝接养宗室子弟到宫中以备东宫。

   恰在这年的五月二十四日黄昏,两颗“扫把星”划过开封府的夜空。之后便开始了连绵不绝的大暴雨。也就是导致惠民河暴涨的那场暴雨。而且当时不仅是开封府,全国各地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水灾,造成很多灾民流离失所。

   六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下发罪己诏,认为水灾都是自己为政有失造成的。

   范镇就趁机再次上疏请求仁宗皇帝重视宗庙传承,并引用古语说“简宗庙,废祭祀,逆天时,则雨不润下”,认为正是仁宗皇帝“简宗庙”,久无子嗣,才导致了这次的水灾。

   于是,宰相文彦博和富弼也加入了劝立皇子的队伍。他们还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曾经在宫里生活过的濮王之子宗实,宗实出宫后也经常受到大臣们的赞扬,是个厚道贤良的王子。

   仁宗皇帝见此,也知道朝臣们都是为了国家社稷,但仍希望可以由自己的亲生子嗣继承皇位。于是,仁宗皇帝便要求朝臣们再等上两三年,到时候肯定会有所交代。

   这时,仁宗皇帝已是四十七岁了。对于仁宗皇帝保证在五十岁以前解决东宫问题,朝臣们都表示很满意。

   嘉祐三年六月(1058年8月),包拯升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台的最高长官,台官们的首领,俗称“台长”。主要职责就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

   仁宗皇帝所立的“二三年之约”也快到了。于是,包拯刚上任御史中丞,就向仁宗皇帝上疏请求早日选立太子。没想到仁宗皇帝竟反问道:“你想要立谁为太子?”仁宗皇帝这么问就在表示自己很不高兴了。包拯连忙说道:“我没有什么才能,却能担当御史中丞这样的职位,请求皇上早立太子也是为了国家社稷。陛下这么问,就是在怀疑我是有私心的。可是我已经年近七十了,都还没有一个儿子,我这么做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仁宗皇帝听了或许是有了同病相怜之感,或许也是平息了刚刚的怒火。对包拯表示再考虑考虑。

   而到了嘉祐三年(1058)下半年,大臣们都暂停了劝立太子的论战。原来,这时,后宫中的董氏、周氏同时怀上身孕。朝野上下都期待着能够诞下皇子,解决储君的问题。负责宫廷事务的内侍省甚至建造了一座潜龙殿,预备给即将诞下的皇子居住。

   然而到了嘉祐四年(1059),两位贵妃都只是相继诞下了皇女,而非“万众期待”的皇子。到了嘉祐六年(1061),董氏和周氏又先后为仁宗皇帝生下了皇女。

   此时,仁宗皇帝已经五十二岁了。由于长年服食药物,仁宗皇帝的身体也越发虚弱,他终于认识到,再想要生下一位皇子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而包拯等人也不断上疏,希望可以收养宗室子弟入宫。

   仁宗皇帝终于向群臣妥协,他认为自己多年无子,却多了好几位皇女,这其实是上天的意思。而五年前定下的“二三年之约”,也早已经到了。

   于是,嘉祐六年(1061),仁宗皇帝下诏:起复濮王之子宗实,任命他为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这其实就是立储前对宗实的磨炼了。

   可论战了六年,好不容易说服了仁宗皇帝立太子,大臣们却都忽略了这位“准太子”的意思。仁宗皇帝下诏之后,宗实竟然以父亲刚刚过世,自己正在服丧为由,拒绝了这道诏命。仁宗皇帝自然也不高兴,说:“他既然不想做,也就不要勉强了。”宰相韩琦就表示“万万不能半途而废”。这就苦了宫廷的内侍,那内侍官在宫廷与王府间来回奔波宣旨,每次都只带回了宗实的辞表。

   嘉祐七年八月五日(1062年10月4日),仁宗皇帝再次下诏,对宗实屡次请辞表达了赞赏,并宣布正式要将宗实作为皇子接入宫中。而到了二十七日,宗实才终于在大臣们的劝说下,乘轿进了皇城。

   至此,长达七年的劝立皇子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标签: 包拯 宋仁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