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橘子2020-05-25
宋代文人地位高,历朝不能比。其中,兄弟均显贵者很多,如宋庠、宋祁,孔平仲、孔文仲,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曾巩、曾布、曾肇,等等。单论兄弟情深还是以苏轼兄弟为最。
首先,兄弟二人志趣相投,都以文章名天下。共同的爱好使兄弟二人有共同的语言。苏辙很谦虚,他说:“少年喜为文,兄弟俱有名。世人不妄言,知我不如兄。”(《题东坡遗墨卷后一首》)苏轼当然也很清醒,他说:“子由之文实胜朴,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苏轼去世后,苏辙满怀深情地怀念兄长:“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宋史*苏辙传》中也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兄弟二人就是这样互相推重,互引为知己。
其次,兄弟二人在人生的旅途中,诗文酬唱寄赠很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如果不包括文章书信的话,二人仅诗词唱和就近200首。他们兄弟二人相知相重,也相互劝勉。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和《水调歌头》: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
再次,兄弟二人在困难中以生死相托。1079年,苏轼因为在诗文中发表了对新法不利的言论而获罪下狱。苏轼在狱中担心弟弟会有所不测,于是,在狱中作诗一首,即《狱中寄弟子由》,由狱卒转交给苏辙。这首诗是这样的: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为了营救兄长苏轼,苏辙冒死向神宗皇帝上书:“欲乞纳在深宫,以赎兄轼”(《为兄轼下狱上书》)宁愿不要自己的官职,不要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要营救兄长,可见苏辙对兄长的深厚感情。
苏轼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苏辙受牵连也被贬到筠州。尽管如此,苏辙还是远远地来为苏轼送行。1093年,苏轼被贬至惠州。考虑到各方面原因,苏轼最后只带了侍妾朝云和幼子苏过前往惠州,其余家小都托付给了苏辙。苏辙自己尽管人口众多,经济困难,但还是义不容辞地为兄长分忧解难。1101年,苏轼临终前,还安排自己最亲爱的弟弟苏辙为自己撰写墓志铭。苏轼对苏辙信任之深,亦由此可见。
最后一点,兄弟二人富贵中争相为对方避让。1901年,55岁的苏轼被高太后从杭州召回朝中,先是被安排做吏部尚书,后又任翰林学士承旨。这时,53岁的苏辙在朝中任尚书右丞。翰林学士承旨,是翰林学士院的主管、一把手,负责皇帝所有诏书的撰制,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或秘书长之类,属正三品。尚书右丞,是尚书省的主管官员之一,“奉天子命而施政”,相当于国务院的副总理,属正二品。兄弟二人此时均处于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但是,踌躇满志却也面临着政敌们无所不在的嫉妒与攻击。为避免给弟弟子由带来祸端,苏轼首先上《杭州诏还乞郡状》,恳请圣上“只作亲嫌回避,早除一郡”,意思是兄弟在朝,工作起来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为避免口实,苏轼请求回避,请皇上允许他早早地到地方任职。
苏轼此举,明显是为兄弟苏辙让路。而苏辙听说后,一方面很感动,另一方面也不好意思:哥哥有这么高的政治觉悟,做弟弟的也不能落后。于是,苏辙也连上四道奏折,请求外任,并说:“兄轼才高行备,过臣远甚”,“只可使弟避兄,不可使兄避弟”。(《兄除翰林承旨,乞外任札子四首》其一)面对高官厚禄,兄弟二人争相为对方让路。对比一些为钱、为官等杂七杂八的目的而失和反目的势利之徒,苏轼兄弟这情义,这境界,真让他们汗颜。
中国历史网 SuperAdmin 2020-09-29 16:13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40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34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22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16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09:57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4 17:04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4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