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8-11-06
明代是结束蒙古统治之后的又一个汉人政权,但老百姓翻身得解放的快感转瞬即逝。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的情况何其相似,杨家将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为巩固政权服务。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之下,杨家将故事流传得更加广泛。
明人有诗为证,“野旷沙平陵谷异,耕民犹说六将军”。“耕民”当指乡村百姓,“六将军”即指杨六郎。“野旷”、“沙平”、“陵谷”是三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意指在非常偏远荒凉的地方,杨家将故事依然为人们所喜闻乐道。
明代杨家将故事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渗透了浓烈的忠君思想;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杨家将人物大量进入地方志。山西、河北、陕西、山东、甘肃,甚至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安徽、江苏、福建等地,都将杨家将编入地方志。
明代杂剧日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传奇大盛,章回小说异军突起,涌现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著名小说,杨家将小说在这股潮流中也应运而生,多种版本共存。
此前,杨家将故事已流传了数百年,内容丰富多样,但相对分散,不够系统,这为杨家将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条件。嘉靖、万历年间,有人把民间传说、曲艺、戏剧和其他小说中有关杨家将的故事集中起来,参以史传、方志,编写成长篇小说,比如《杨六郎》,在坊间发售,很受欢迎,流传甚广,但今已失传。
杨家将小说流传至今的只有两种:
一种是《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又称《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后世简称为《杨家府演义》。全书共八卷58回,标题均为单句,大约成书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秦淮墨客校阅(秦淮墨客即明代戏曲作家纪振伦,他一生校订小说、戏曲甚多)。
另一种是《北宋志传》(因与《南宋志传》合刊,又称《南北宋志传》,或叫《南北宋两传演义》),后来的通行本多名《杨家将演义》。共分十卷50回,回目为对仗工整的双联句。《杨家将演义》成书于1593年之前,比《杨家府演义》稍早,作者可能是熊大木(他还编有《全汉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
这两种小说的整体框架大体相同,时间跨度长达百年,从宋太祖亲征北汉开始,一直写到宋神宗时十二寡妇征西,编织了杨家祖孙世代抗敌的英勇故事。《杨家府演义》有大量的荒诞迷信描写,最后以杨文广之子杨怀玉不满宋神宗宠信奸臣、举家迁往太行山结尾。《杨家将演义》叙事较为干净,结局是杨宗保征西凯旋,宋真宗封赏杨家将,将百花公主许配给他。杨家将小说从杨业撞死李陵碑到十二寡妇征西,把自北宋以来流传的杨家将故事系统化、完整化,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些小说中的杨家第一代故事非常丰富。老令公被潘仁美陷害,在狼牙谷撞死于李陵碑;长子、次子、三郎皆死于战场;杨四郎为番兵所擒,后来暗助大宋;五郎出家逃难,七郎被万箭攒身。杨家将仅存杨六郎镇守三关,再由杨宗保传至杨文广,代代都为大宋江山抛头颅,洒热血。小说还塑造出众多女英雄,穆桂英、琪八娘、瑛九妹、杨宣娘等等,巾帼不让须眉。杨家将一门五代,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六朝,不分男女老少,人人为不世之英雄,忠义事迹古今罕见。
不过小说中描写的杨家将事迹,大多于史无凭,虚构的成分偏多,这也正是小说的特点。杨家将故事更应该视为历史传奇而不是历史史实。熊大木曾讲,不能把历史和小说混为一谈,如果都按正史铺叙,小说就没法写,也没法读了。
清代也出现了一些杨家将小说。如《天门阵演义十二寡妇征西》,共四卷19回,由《杨家将演义》十二寡妇征西部分扩展而来;《平蛮传》五卷52回,讲杨文广征蛮十八洞;还有一部《杨文广平蛮全传》四卷22回,由《杨家府演义》杨文广征南的故事演义而成。这三种小说比较粗劣,无论是艺术还是故事都没有太多可取之处。
鲁迅先生对杨家将小说的评价是,“文意并拙,然盛行于里巷间”。确实,杨家将小说人物性格不够鲜明,概念化平面化现象严重;故事情节缺乏提炼,甚至有些前后矛盾;内容中充斥着忠君思想、君权神授观念以及降妖斗法的迷信色彩等等。但杨家将小说传播非常广,影响相当大,小说一版再版,与三国戏、包公戏、水浒戏一样,成为丰富的典目之一。
杨业父子所处的年代,正是宋辽关系定位的敏感时期。986年杨业之死那场战役,是宋辽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北宋自此转入守势。宋真宗时,朝廷软弱,不惜委曲求全,以金钱换和平。到了北宋末年,金人崛起,钦、徽二帝被掳走,宋朝廷被赶至江南偏安一隅,受尽屈辱。
明朝中叶以后,国家外患日益严重,北方游牧民族威胁渐大,东南沿海倭寇猖獗,人民深受其害。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入侵,英宗亲征,兵败被俘。1550年以后,鞑靼又三次侵扰京城,边患连连。朝堂之上争端不断,和战两派激烈交锋,有人主张京都南迁,于谦很像寇准与李纲,他召集各地勤王之师奋力抗敌,保全了京师,英宗也被送还,但可叹的是,抗敌有功的于谦、俞大猷或冤死或入狱。
“四方不守而思猛士”,明代的社会大背景简直就是杨家将故事背景活生生的现实版。当是时,民族矛盾激化,朝廷退缩妥协,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众,从内心深处呼唤抗击侵略的英雄,即便是没有英雄也要创造这样的英雄。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人们需要在梦想中解脱,在想象中圆梦。宋太宗幽州被困、杨家父子舍命相救、护驾成功突围等带有浓烈英雄主义色彩的情节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杨家男女老少前赴后继英勇抗敌的故事,看似说的宋朝事,其实是有感于时局,是对明朝廷的一种期望,一种鞭笞,也是百姓无奈之中的一种安慰,一种救赎,按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精神胜利法。
杨家将故事在明代得到进一步丰富,一方面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了再创造,另一方面也源于明政府的推动。出于巩固政权的考虑,明王朝大力宣扬忠孝节义,专设了以宣扬忠孝节义为核心的宫廷杂剧,《八大王开诏救忠》、《杨六郎调兵破天门》以及《杨家府演义》和《杨家将演义》,都被赋予了这样的时代特色。
纪振伦为《杨家府演义》所做的序,很能说明问题。他认为像杨令公那样的忠勇之士,举世难得一见:
公而忘私,业以许国,狼牙一战,奋不顾身,英风劲气……
使将相调和,中外合应,岂不足树威华夏!
虽然,公亦足以自慰也。丈夫泯泯而生,不若烈烈而死,故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后无人,自令公以忠勇传家嗣,是而子继子,孙继孙,如六郎之两下三擒,文广之东除西荡,即妇人女子之流,无不摧强锋劲敌以敌忾沙漠,怀赤心白意以报效天子……世世相传。
则令公于是乎为不死。彼全躯保妻子者,生无补于君,死无关于子孙,千载之下,直令仁人义士笔诛其魂,手刃其魄,是与草木同朽腐耳,荣施之若此哉?故君子观于太行之上,谓怀玉之知机勇退。富贵浮云,而亦伤宋事之日非矣!
《杨家府演义》强调的是世代忠勇,杨令公“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后无人”,一世忠勇不难,难的是世世忠勇。更难得的是,不仅男人要忠勇,女人也要忠勇。《杨家府演义》突出了杨门女将,塑造了令婆、宣娘、穆桂英几代女将形象。纪振伦这段序言所用的词汇,“公而忘私”,“奋不顾身”等等,相信现代人都不陌生,他颂扬杨家将的高度不可谓不高,并且很有官方色彩。
中国历史网 SuperAdmin 2020-09-29 16:13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40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34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22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16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09:57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4 17:04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4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