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一战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梓岚2017-08-07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一千多年来,政治军事家们在总结战争双方胜负的原因,文学艺术家们在写作吟诵它的故事遗迹,一般民众也常把它作为饭后的谈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曾是一朵引起后人注目的浪花,是一处对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浅湾。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平定乌桓后,即率领大军南 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当时南方主要有江东的孙权与荆州的刘表两大势力,另外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屯兵于樊城(今湖北襄樊市)。七月,曹操率20万大军逼近荆州。八月,刘表病死,次子刘琮继位,屯兵襄阳。九月,曹操兵至新野,刘琮尚未看见曹军的影子,便派人秘密送上了降书。这时刘备还被蒙在鼓里。

曹军进到宛(今河南南 阳),刘备方知内情,立即向江陵撤退。江陵是军事要地,积储有大量军用物资,此地若被刘备占领,便是为虎添翼了。于是曹操丢下辎重 车辆,率领5000精锐骑兵火速追赶。一个昼夜行军300多里,在当阳的长阪坡赶上了刘备的队伍。

刘备丢下老婆儿子,与诸葛亮、张 飞、赵云等10多人逃走,民众和辎重全都留给了曹操。曹操先行到 达江陵,刘备与刘表的长子刘琦则抄近路逃奔至汉水下游的一个渡口,恰巧碰到关羽的船队,才渡过沔水,到达夏口(今湖北汉口),接着又退到了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刘备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便派诸葛亮速速赶往江东,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孙权知道,曹军南下,决不单单是为了消灭刘备,夺取荆州,而是要一举占领江南。这时曹操也写信给孙权,说自己带领大军80万, 要与孙权会猎于吴。这明明是在威吓孙权,逼他投降。大军压境,孙吴内部有了分歧,有的主张抵抗,有的主张投降,孙权一时没了主意。

诸葛亮见到孙权,谈了刘备的处境,又试探孙权对联合抗曹的态度,说您应该估计自己的力量来应付目前的局面,假如能够与曹操对抗,不如趁早和他断绝关系;假如力量不济,就干脆放下武器,归顺了他。现在您表面上服从他,内心里却迟疑不决,紧急关头不能当机立断,大祸就要临头了。”孙权觉得诸葛亮在讥讽他,面子上有些过不去,于是追问说刘备为什么不归顺曹操呢? ”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能坚守气节而不屈服受辱,何况刘备是皇室后裔,才能盖世,民心归顺,怎能屈服于曹操呢?”

尽管诸葛亮拿话激孙权抗曹,但孙权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劝孙权归附曹操,鲁肃不同意,建议孙权召回领兵在外的周瑜,共商抗曹大计。周瑜回来后,力劝孙权抵抗,说广江东土地数千里,部队精锐,物资丰富,英雄豪杰都乐意为国效劳,怎么可以束手投降呢?”

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指出刘备手下尚有关羽的水军精兵万余人,刘琦的部队上万人,如果孙、刘联 合作战,兵力相当可观。曹军号称80万,实际上只有20多万人,加 之后方不稳,远征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只要善于利用曹军这些弱点,同心协力,定能取胜。孙权终于下定了抗曹的决心,命周瑜、程 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精锐水师,与刘备军会合后约5万人,到达赤壁(今湖北嘉鱼境长江南岸),与自江陵顺江东下的曹军相遇了。

正如周瑜所估计的那样,曹军不习南方水土,军中瘟疫流行,刚一交手,曹军便遭败绩,退回到江北岸,屯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 北),与孙吴军隔江对峙。为了减轻战船颠簸,克服北人不习水战的弱点,曹操下令用铁链将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周瑜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移动缓慢的弱点,建议采用火攻,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

黄盖给曹操写了封信,说您拥兵百万,江东将士都知道不是您的对手,只有周瑜和鲁肃不知天高地厚,硬逼大家与您交战。我诚心 诚意归顺您,决心利用前锋之便,相机行事,助您取胜。”曹操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分析,认定黄盖的投降是可信的。

黄盖准备了 10艘大船,装载干芦苇、枯柴,灌上膏油,蒙以篷布。 同时准备轻快小船,系于大船之后,以便点火后撤离。当时正值东南风急,船至江心拉起风帆,飞速向前。离曹军2里左右的时候,同时点火。10艘火船像箭一样冲向曹军,曹船很快成了一片火海,风大火猛,岸上的营寨也烧了起来。南岸孙刘联军乘势进攻,曹军措手不及,溃不成军,人马烧杀溺死者不计其数。曹操带领残兵败将,由陆路经华容道狼狈撤回江陵。孙刘联军赶来将江陵包围。曹操无心恋 战,乃放弃江陵,回到了襄阳、樊城一带。

赤壁战后,孙权在江东的地位更加稳固,刘备乘势取得武陵、长 沙、桂阳、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4郡,继而夺得刘璋的益州,三国分立的局面形成了。 .

后代的小说家们以极大的热情,从赤壁之战中演绎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大旨是称颂诸葛亮、周瑜的聪明才智,指斥曹操的狂妄失策,但冷静审视历史会发现,这次大战对古代社会的最大影响是,它使三国分立成为事实,统一的步伐就此缓慢了下来。

三国鼎立

黄巾起义失敗后,关东地区出现了许多拥兵自重的军事集团,经过多年的相互混战、 兼并,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强大的割据势力。在军阀混战中,曹操的势力发展最快,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统一了北方。孙权继承其兄孙策的基业,统治了江东六郡。刘备狼狈投奔、依附刘表,后与孙权联合抗曹,大败曹操于赤壁,有了立足之地。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曹操取得了关中之地,统治了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孙权在江东的统治更加巩固,刘备则取得荆州和益州。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都洛阳。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都建业(今南京市)。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了。此后,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三国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发展经济、稳定秩序。

曹魏大兴屯田,修建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蜀汉重视兴修、管理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改善了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孙吴引进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三国鼎立是对东汉腐朽政治的否定,是由东汉末年的大分裂走向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大统一的过渡阶段。


下一节:司马昭欲篡夺曹魏政权

返回章节首页>>>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