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2018-10-27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湖南湘潭人,20世纪中国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出身贫寒,做过农活,曾居住于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1877年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1888年起,齐白石开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齐白石26岁,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第二年师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37岁时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
自40岁起,齐白石离乡出游,五出五归,游历全国,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55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名人相交甚密。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齐白石生性耿直,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画家。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毫。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有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还有一次,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担任过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63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1957年,齐白石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人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的画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他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他的山水画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齐白石作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注重实物观察,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
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曰“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齐白石80岁之后,画虾技术颇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齐白石的篆刻、书法和诗作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他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齐白石的画印书诗,人称四绝。其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
齐白石从文人画家统治了数百年的中国画领域,以一个农夫的质朴之情,以一颗率真的童子之心,运老辣生涩的文人之笔,开创出文人画坛领域前所未有的境界。这种境界,得到了传统文人阶层与广大平民百姓的交口称赞,从而确立了齐白石在画坛上的历史性地位。
他的绘画充满了泥土芬香、生活气息,其作品既师造化又师古人,达到了民间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统一,写生与写意的统一,工笔与意笔的统一,无限生机跃然纸上,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
齐白石的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他成功地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他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
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情的表达。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走出国门,得到国际的重视。
齐白石一生勤奋,砚耕不辍,留下画作30000余幅、诗词3000余首以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为中国的世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名人名言
不教一日闲过。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
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我绝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
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
中国历史网 SuperAdmin 2020-09-29 16:13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40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34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22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16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09:57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4 17:04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4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