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二2018-09-17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于谦在十二岁时写下的一首托物言志诗——《石灰吟》。这首诗不仅表达出了一种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也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于谦,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八年(1420年)考中进士,后踏入仕途。宣德初年,于谦任兵部右侍郎,并在山西、河南一带做过巡抚。在任期间,于谦克己奉公,爱民如子,威望极高。后来他被提拔为兵部侍郎,召入京城。

于谦像

当时的明朝正值宦官王振当权,他不顾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怂恿皇帝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被俘,即著名的“土木之变”。随后,瓦剌部以朱祁镇为要挟,一路南下,很快就攻到了北京。

一时间,群龙无首,北京空虚,举国上下人心惶惶,更有甚者,主张南迁都城。正在这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一个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此人正是兵部侍郎于谦。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于谦厉声说道,“北京是国家的重心,如果就此迁都,大势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教训吗?”于谦的一番话警醒了“代理皇帝”朱祁钰和各位大臣。于是,北京城内君臣一心,军民同仇敌忾,一场惊心动魄的北京保卫战打响了。

防守北京的重任落到了于谦身上。他亲自披甲上阵,指挥得当。明军主动出击,经过几次交锋,均以瓦剌军战败告终。最后,明军凭借自己的火炮优势,将瓦剌军击溃,迫使其全部退回到塞外。

明军终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也成为保卫北京和大明半壁江山、拯救无数平民百姓生命的英雄。

于谦不仅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廉洁正直、不畏权贵,深受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明朝正统时期,宦官王振狐假虎威,为非作歹,索贿受贿,肆无忌惮。地方官员来京城回复公务都要争相巴结献媚,献上当地的土特产和奇珍异宝以取悦他。唯独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来不带任何礼物。

这让王振极度不满,心生恨意,准备借机陷害他。有人善意地提醒于谦说:“就算您没有金银财宝,送点土特产给王振,也是可以的呀!得罪了他,那可就麻烦了呀!”于谦笑了笑,甩了甩他那两只宽大的袖子,风趣地说:“带了呀,这不带有清风嘛!”

明天顺元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于谦遭到奸臣陷害,被判谋逆之罪处死。都察院的官员来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的家里异常简陋。抄家的士兵四处搜寻,翻箱倒柜,可于谦家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没有多余的财产,更别说金银财宝了。

这时大家把目光锁定在了正屋,正屋门关得严严实实,上面还挂着一把大铜锁。大家猜想,十有八九于谦的财产都藏在这里了。门还没开,大家仿佛已经看到了屋里一箱箱金银珠宝发出金灿灿的光,照得人眼花缭乱。

一声令下,士兵们把门给撞开了。可是,进去一看,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屋里哪来什么金银财宝,屋中央案台上只整齐地摆放着两样东西——蟒袍和宝剑。大家都知道,这是代宗朱祁钰赏赐给于谦的,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

看到这些,都察院的官员和士兵们既感动又羞愧,众人默默地转过身去,一声不吭地从于谦家里离开了。

《石灰吟》书法

于谦身居高位,却丝毫不改廉洁正直的根本。于谦的一生,正如《石灰吟》中所写,纵然“粉骨碎身”,也要保持自己为国为民的一腔浩然正气,值得后人敬仰和钦佩。

标签: 于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