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简介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梓岚2018-08-13

陈景润,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他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在华罗庚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他历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青岛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教授,《数学季刊》主编等职。

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在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果。该成果在国际数学界被誉为陈氏定理。他的主要著作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

陈景润——一心扑在数学上

姓名:陈景润

生卒年:1933—1996

籍贯:福建福州

陈景润生于福建的一个小职员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三。他小时候心灵受过创伤,时常变得迷惘不知所措。他读初中的时候,江苏学院从沦陷区搬迁到他的家乡,该学院的教授和讲师有时也到这所初中来兼课。他喜欢两个外地数理老师的授课风格,这两位老师也喜欢他的勤奋好学。

13岁那年,他的母亲因病去世。失去了慈母的呵护,陈景润变得更加孤僻和沉默。好在抗战胜利后,他们全家得以回到福州。陈景润进入三一中学继续读初中,毕业后又到英华书院读高中。英华书院有位数学老师,曾经是清华大学的航空系主任,眼界非常开阔。有一次,他给这些高中生讲了一道著名的数论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视为两个素数的和。

随后,他对许多偶数进行检验,都说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但无法给予证明。因为未经严格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后来,哥德巴赫写信请教著名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证明这个问题。但一直到去世,欧拉也没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为一道世界难题。200多年过去了,无数数学家试图证明这个猜想,都失败了。

这位老师接着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学生们轰的一声笑了,但陈景润没有笑。他被老师的话吸引住了,暗暗下定决心:证明这个猜想。此后,他学习数学的劲头更足了,几乎达到忘我的地步。

1949年,福州解放。当时陈景润正在读高三。因为交不起学费,第二学期的课他是在家里自学的。尽管高中没毕业,但他以同等学力考进了厦门大学。那年的厦门大学只有数学物理系。他读大二时,才有了一个数学组,但只有4个学生。大三时,数学系成立了,但还是这4个人。因为成绩优异,国家又急需人才,这4个人提前毕业,而且立即分配了工作。1953年秋,陈景润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

陈景润不善于交流和表达,根本不适合做老师,常常为教不会学生而大伤脑筋。长期的忧郁,再加上不会照顾自己、不注意休息,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症。一年之内,他住院6次,做了3次大手术。他没有精力好好教书了,但他始终坚持钻研自己的专业。不久,中科院出版了华罗庚教授的名著《堆垒素数论》。该书刚面世,陈景润就买了一册,拿回去钻研。他一头扎进这本书里,其他什么都不管了。过度的劳累,让他再次住进医院。医生和护士叮嘱他要保证休息,并且轮班监督他。他却想方设法避开医生和护士的视线,研究那本数学专著。

他知道自己不讨人喜欢,甚至想到会被单位开除。工作丢了怎么办呢?他有自己的打算:节衣缩食,将大部分收入积攒起来,一旦失业就回到老家,用这笔积蓄继续搞数学研究。因此,他从不乱花一分钱,甚至连一支新牙刷都舍不得买。对陈景润来说,数学就是生命,只要能研究数学,他什么都不在乎。

陈景润的我行我素,引起了所在中学领导的不满。一次,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到北京开会,遇到了那所中学的领导。二人谈到了陈景润,中学的领导对陈景润极度不满,向王亚南校长大发牢骚。王亚南听到这么多对陈景润的意见,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厦门大学培养出来的最出色的学生。他不同意该中学领导的意见,认为这是由于学生工作分配不当造成的。同时,他表示可以把陈景润带回厦门大学。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后,在图书馆当管理员,但王校长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地研究数学。

陈景润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他吃透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不久写出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看到文章后,马上建议把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1966年5月,他把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推进到了(1+2),轰动了整个国际数学界。

陈景润成才启示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不为他人左右,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全身心投入自己钟爱的事业,才能有所收获。

标签: 陈景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