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爱国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梓岚2018-08-06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他是“楚辞”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一生有大量优秀的楚辞作品,根据刘向父子的校订和王逸的注本,主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他的作品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4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5、6、7、8、9字不等,参差错落。

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

姓名:屈原

生卒年:约前340—前278……

籍贯:楚国秭县(今湖北秭归)

屈原的祖上是楚国贵族,但他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他自幼聪明好学,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学校,有时天黑了还没回到家里。家里人经常为此事操心。传说屈原有一位可亲可爱的姐姐女媭,每次他回家晚了,都是姐姐出去找他。

有一天,天色已经很晚,可哪里也不见屈原的踪影,姐姐急坏了。好心的邻居也帮着到处寻找,溪涧和后山里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半夜里,屈原回到家里,家人问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只是笑笑,没有说话。第二天,细心的姐姐悄悄地跟踪他。

到了溪旁,屈原一闪身不见了。原来,小溪旁边有个天然岩洞。屈原就在石洞中如痴如醉地诵读楚国各地的民歌。姐姐这下全明白了:弟弟每天放学后就到这个岩洞学习,以后再也不用到处找了。

这天,屈原像往常一样走进岩洞,来到他先前支好的石桌石凳旁,然后把书包放在石桌上,掏出书本,端坐在石凳上,低声吟咏起来。他吟着吟着,情绪受到感染,声音渐渐激昂起来,音韵变得异常深沉,宛如那拍岸的惊涛……不一会儿,他又安静下来,身体前倾,双手托腮,闭上双目。

恍惚之中,他看见一个人影翩然而至,双手捧着一叠厚厚的书简献给他。屈原还以为是天仙传授天书呢,急忙参拜。接过书一看,原来是一部《楚声》,里面分为《渔夫歌》《五谷调》《砍柴曲》《蚕花谣》《越人歌》等篇章,内容都是楚国各地的民歌、民谣。屈原惊疑地问道:“人间烟火之事,上天怎么知道呢?”见来人没有作答,他又低声问道:“好诗向谁求?请仙人不吝赐教。”

话刚说完,屈原抬头一看,刚才的仙人却不知去向,手中的《楚声》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过了好一会儿,屈原又听见一个女子的声音:“真诗都出自大众之口!”这声音把屈原给弄懵了。“仙姑在哪里?”屈原急切地叫着,却没有人回答。他回头一看,身后站着姐姐。原来,女媭寻到岩洞里,见弟弟打盹儿,就没有打扰他,听见他说梦话,就随便答了一句。这时,屈原揉了揉眼睛,才从迷梦中清醒过来。

女媭一边责备弟弟,一边拉着他的手朝洞外走去。刚出洞,姐弟俩便听见远处山上传来悠扬的山歌声和丁丁的伐木声。屈原央求姐姐说:“咱们听一会儿好吧?”说完,屈原坐在溪边,侧耳细听。歌词大意是:河水清清哟,波纹像连环,栽秧割稻你不管哟,凭什么千捆万捆往家搬……屈原从歌声中听出歌者内心无比的愤怒和怨恨,于是感叹道:“果真是‘好诗出自大众之口’。”他边听边记,记好了就一遍接一遍地吟咏。

屈原认真地品味每一句话,细致地揣摩其中的含义,低声吟咏。他完全被这些朴素而优美的民间文学迷住了,姐姐在旁边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他竟然毫无反应。此后,屈原不再满足于书中记载的民歌,而是亲自到山野间去找樵夫、猎户、渔翁、蚕女,甚至巫师和庙祝,广泛搜集民间歌谣,然后回到溪畔的岩洞中整理、吟诵。功夫不负有心人,屈原对楚国民歌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为自己以后创作优秀的作品奠定了一定基础。

少年时的屈原不仅爱读书,喜欢研究民间歌谣,还十分懂事。他总是主动帮助父母干活,而且乐于替邻里乡亲们排忧解难。父亲怕他总是做家务,荒废了学业。屈原却不这么认为,他在学习之余不是在家里帮母亲料理家务,就是上山砍猪草。有时候,他发现大片又鲜又嫩的猪草,还顺便给邻居带回一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屈原愈来愈受到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他把这种对父母姊妹、邻里乡亲们的爱升华到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后来,他把自己的学识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到一起,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骚体,并写出了《离骚》这样不朽的诗篇。

成才启示

勤奋好学,刻苦努力,是亘古不变的成功法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做事要百分之百地投入,才能有所成就。

标签: 屈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