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岚2017-07-11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攻拔壶关,平定并州后,自西而东,长驱至淳于(今山东安丘东北),遣将乐进、李典讨伐长广(今山东莱阳东)起义军管承,管承走人海岛;又遣于禁讨斩昌豨(豨系降而复叛)于东海。北方大股军事势力均已平定。这一年,曹操还为削弱汉室势力作了不少带有实质性的事,例如废除齐、北年(公元207年)二月,曹操自淳于还邺,大封功臣,作《封功臣令》。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赏。
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其余各以次受封,并免除战死者遗孤的陚役。及时封功授赏是曹操高明之所在,是他鉴往知今的体现。这一点,不仅异于“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的袁绍,而且也大异于昔日项羽,印信已经刻就仍不愿给人家。所以,对于诸将是极大的激励。
以上诸项,特别是平定北方多股军事势力和大封功臣,实际都是为他下一步的行动,即出兵乌桓,作军事上和精神上的动员和准备。
乌桓亦称乌丸,本东胡之一部。《后汉书•乌桓传》称广‘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俗善骑射,居无常处,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推为大人。乌桓长期臣服匈奴,每年都要给匈奴贡献牛马羊皮。西汉武帝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击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治今北京密云西南)、右北平(初治辽宁凌源西南,徙治河北丰润东南)、辽西(治今辽宁义县西)、辽东(治今辽宁辽阳北)五郡塞外,始置护乌桓校尉。
以后时附时离。东汉灵帝初,乌桓大人上谷有难楼,众九千余落;辽西有丘力居,众五千余落;辽东有苏仆延,众千余落;右北平有乌延,众八百余落,均自称王。献帝初平年间,丘力居死,子楼班年少,侄子蹋顿代立,总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建安初,袁绍与公孙瓒相持,蹋顿遣使至绍求和亲,并助袁绍击破公孙瓒。袁绍假借皇帝的名义赐各部大人皆为单于,并以家人女为己女嫁给蹋顿。后难楼、苏仆延等共奉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因为袁绍曾厚待蹋顿,所以袁尚、袁熙兄弟兵败后投奔了他。
先是“三郡乌丸承天下大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十余万户”,“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
乌桓势力本来就是为袁氏所用的,现在袁氏兄弟来投,与之相结,顿时成为曹操北方的严重威胁。对曹操来说,乌桓与袁氏兄弟的残余势力,不除不足以安定幽、冀,更不能南下江、汉以击刘表、取孙权。如谋大业,从大局考虑,乌桓不能不伐。
1、掩其不备,出奇制胜
曹操用兵甚重粮草,欲击乌桓,但怕军粮难以运达。因此,未曾起兵即作这方面的准备。他采用了董昭的建议,开凿平虏渠与泉州渠入海通运。平虏渠自呼沲(今河北滹沱河)入狐水(今河北沙河),即今南运河之一段的前身;泉州渠(泉州,治今天津武清西),从沟河口(天津宝坻东)凿入潞河(北京通县境内北运河),皆通入海。
曹操大封功臣之后,诸将思奋,遂把即将北征三郡乌桓的事提出来让大家讨论。据载,很多将领不同意即征乌桓,理由是:“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人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这种意见的基点是,袁尚与乌桓不能联合,不可怕,而可怕的处刘济、刘表乘操北怔,而袭其后。
只有郭嘉支持曹操征乌桓。郭嘉说公(操)威鍵天下,胡(乌桓)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出之,可破灭也。且裒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徒以咸服,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郭嘉的分析很透彻,一是乌桓无备,可掩而袭之;二是袁氏仍有影响,但袁氏兄弟尚未把势力收拢起来;三是刘表“坐谈客耳”,不足忧。郭嘉的话,坚定了曹操的决心,遂起兵北上。
五月,重兵至易(今河北雄县北)。郭嘉觉得行军迟缓必误大事,因催促曹操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听从郭嘉意见,轻兵急进,很快便到达了无终(今天津蓟县)。时值夏雨季节,军不能行,及至秋七月间,雨水更大,滨海低洼之地“泞滞不通”,而且诸多要塞关口都有乌桓兵把守,军队很难通过。这时,随军蓚(今河北景县南)令田畴献了一条很好的计策,为讨伐乌桓成功起了关键性作用。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曾为幽州牧刘虞从事。刘虞被公孙瓒杀害后,田畴率举宗族以及其他附从者数百人,人无终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氏父子曾先后征召,皆不从。田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曹操北征乌桓,遣使征召田畴,畴即随使到军,操令畴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畴陈讨敌之策,操顿觉不宜委作吏胥,于是举茂才,拜藉令,但不到官,让其随军听用。
军不能进,曹操非常着急,因问田畴怎么办?田畴很熟悉周围情形,一是对操说明现在走的这条路很难通过,“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二是告诉曹操还有一条近而便的路可走旧北平郡治在平冈(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道出卢龙,达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
三是向操献“掩敌不备”之策,“今虏(指乌桓)将以大军(指操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四军,从卢龙口(今喜峰口)越白檀(今河北承德市西南)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曹操觉得田畴的计策很好,于是大张旗鼓地撤兵,在水侧、路旁树起大木桩,上面写着: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p#分页标题#e#
乌桓的探马看到木桩上写的字,以为曹操的大军真的畏难而退了,立即报告了蹋顿。殊不知,曹操即令田畴率领其部下为先导,上徐无山,开山填谷五百里,出卢龙,历平冈,直趋柳城。直到离柳城二百多里的时候,乌桓才发现曹军。袁尚、袁熙与蹋顿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乌延等率数万骑兵仓促迎战操军。军队尚未整顿好。
八月,操登白狼山(今辽宁凌源东南),与乌桓兵遭遇,俯望乌桓兵甚多,而自己的辎重均在后面,兵士披甲者少,因而都有点怕。史载,“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前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万余口。”临敌不惧,突袭未阵之敌,既智且勇,表现了一个军事家的风度。
乌桓辽东单于苏仆延及辽西、右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袁尚、袁熙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他们的人马仍有数千骑。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操破乌桓后,有的将领劝操乘势征伐公孙康,擒杀袁氏兄弟。曹操对大家说,我已经让公孙康斩送袁尚、袁熙的人头来,不需再用兵了。九月,曹操从柳城撤兵,不久公孙康即斩袁尚、袁熙及苏仆延等,将其人头送到曹操面前。将领们奇怪地问:“公还而康斩送尚、熙,何也?”曹操向大家剖析势之必然说,公孙康一向惧怕袁尚等,我如果急攻他们,他们就会联合抵抗我,反之如果缓攻他们,他们因为各怀异心,必然互不相容,所以知道公孙康会杀袁氏兄弟。
这种透彻的分析,显示出一个军事家的聪明才智、料敌能力和对军事环境以及敌方将领能力、心态的了解。所以,诸将无不佩服。
曹操自柳城撤兵,不是由原路返回,而是走南路,向西南方面行进。归途中东临碣石山,以观沧海。十一月返抵易水,代郡乌桓单于普富卢、上郡乌桓单于那楼赶来祝贺,表示归服。建安十三年正月还邺。
曹操对于北伐乌桓的成功,极为重视,也极为高兴。这对于自己的事业来说,是又一次重大的正确的决策。第一,征服乌桓,稳定了北方;第二,彻底消灭袁氏势力,根除了心腹之患;第三,公孙康内附,幽、冀不再有重大反对力量存在。诸此表明,他在统一北方的逐鹿中已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回头一顾,十几年前没有正式资格人盟联军的他,竟把诸多军阀收拾掉了。从此再也勿需“临观异同,心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了。前曾述及,曹操每当用兵总要考虑先南征还是先北伐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可以放心南向了。
2、碣石抒怀
曹操回兵,路上依然很艰苦,但所有困难都掩不住他的愉悦心情,真可谓一路高兴一路歌。正是在这种情致的驱使下,他东临碣石,留下千古名篇《步出夏门行》。
碣石,指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北十五公里,山峰海拔695米,为观海胜地。昔秦始皇、汉武帝均曾登临碣石观海,并刻石记功。《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仙人,刻石,其辞有曰”遂兴师旅,诛戮无道”,“武殄暴逆,文复(除)无罪,庶心咸服”,“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云云。由此观之,曹操东临碣石,固有观海、吊古之意,但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以秦皇、汉武之武功自况。秦皇刻辞,述己之功甚为恢宏,曹操虽然没有那样落笔,但字里行间同样蕴含着政治家的恢宏大度和气吞山河的气派。
《步出夏门行》分五个部分,其中尤以一解《观沧海》和四解《龟虽寿》为世所称。《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是写景的,描写了登上山顶,目极远近的所见与感受。淡蓝蓝的大海,巍巍峙立的山岛,草木繁茂,秋风起处,波涛翻涌,日月星辰好像都是从大海里跳出来的。诗人用生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图画。这幅图画,既是自然的,又是诗人的。它展示着作者的博大胸怀,寄寓着作者的憧憬与抱负,他要像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那样主宰神州大地。“歌以咏志”,此言非虚,诗的中心点正在言志。毛泽东有《沁园春》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曹操的诗亦正是在回答着这样的问题。所以说,诗的形式是写景的,内涵却是政治的,是政治抒怀之作。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巳。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神龟”,据说寿命很长。《庄子•秋水》有云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腾蛇”,传说如飞龙类动物,虽然不及龙的本领,但也有腾云驾雾的能耐。《韩非子•难势》说飞龙乘云,腾蛇游雾。”“老骥”,指已经衰老的千里马。此诗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曹操当时的心境,蕴含着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写出了诗人对于大业未成,而时日苦短的焦急情绪,表达了诗人不懈进取、虽老犹壮的精神,体现着诗人必将成其大业的心志。
全诗起自忧虑,颇带伤感之情。但突然笔锋一转,豪气迸发。老了怕什么,人寿的长短,不仅在天,只要自己注意保养,即可长寿,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辞藻壮丽,含意深远;慷慨激昂,跃然纸上;起伏跌宕,豪情满腔。的确是一篇充满激情的佳作,它理所当然为世所称。它所展示的老当益壮的精神,亦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激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一千七百多年后,1954年,新时代的伟人毛泽东写有《浪淘沙•北戴河》词一首,词曰: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白浪滔天”胜过“洪波涌起”,“一片汪洋”何止水澹山峙,一派更大更壮的气势和胸襟。毛泽东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曹操的武功,因为这对国家的统一和历史的进步是有利的•,同时,对曹操临山观海而留下不朽之作,流露出深沉的怀念。
20世纪50年代在有关“替曹操翻案”‘的大讨论中,关于曹操北征乌桓战争的性质和历史作用,是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拙作《曹操评传》也作了较多的论述。我认为,曹操出兵乌桓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摧垮袁氏势力,因而平定三郡乌桓实是他统一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步。不宜视为反对外来侵略。因为:(一)三郡乌桓概在域内,统属于幽州辖区以内;(二)当时三郡乌桓并没有主动的反汉的行动和意图。因此,勿需称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也勿需给曹操冠以“民族英雄”的帽子。
曹操因要彻底消灭袁氏势力而发动的平定三郡乌桓的战争,从战术上说,掩其不备而袭之,是成功的战例;但对域内民族毫无战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而灭之,是不值得歌颂的。平定三郡乌桓,客观上使北方获得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北方民族关系的融合、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并有效地支持了他的长期统一战争。
下一节:曹操向南用兵轻取荆州
返回首页阅读>>>曹操生平档案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网 SuperAdmin 2020-09-29 16:13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40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34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22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16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09:57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4 17:04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4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