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狂流2017-04-14
要说大清朝的第一绯闻,非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莫属。在很多关于清朝秘史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关于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的情史。这对青梅竹马的鸳鸯,在历史的长廊里,真的有这样的情缘吗?难道这些电视剧真的是为了博取观众的的眼球杜撰出来的吗?一个堂堂的皇太后真的曾经下嫁给摄政王吗?
我们都知道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庄妃还是个年仅32岁风韵犹存的妇人。在勾心斗角的朝野之中,一个30出头的寡妇加上一个年仅6岁不知世事的孩童,如何能够撑起一片天显然成为了一个难题。而在当时,朝野上下权利最大的人非多尔衮莫属。多尔衮不仅掌管着军政大权,在朝野之中也颇有威严。小皇帝的处境十分危险,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废掉。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庄妃为了给小皇帝顺治找个靠山,保住他的皇位,委身下嫁给多尔衮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另外,从当时满族的婚俗来看,寡嫂嫁小叔,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不足为怪。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满族的婚姻并不讲究辈分。这样一来,年轻貌美的孝庄皇太后与英勇不凡的多尔衮结合在一起,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相信太后曾经:^嫁多尔衮呢?这是因为在顺治帝统治时期,多尔衮曾经多次在公开的合以皇上父亲自居,并让顺治称自己是“皇父摄政王”。一个摄政王怎么可能会让皇上去称自己为“皇父”呢?想来只有皇上的母亲嫁给了摄政王才有这样的可能。有人认为,多尔衮称谓的变化,在实质上说明了太后与多尔衮的情史从隐秘转为公开。
这个大清朝的绯闻不仅轰动了当时的朝野,就连海外都有知晓。在《朝鲜仁祖李僚实录》记载:二十七年己丑(即清世祖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日:“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金日:“臣问于来使,则答日T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上日:“然则二帝矣。”朝鲜邦外属国的国王发现这个行为与“二帝”已经没有什么差别。
堂堂的大清朝真的会如此疏忽吗?当然不是。在当时,清朝正在推广儒教,有广纳天下饱学之士的举措。因此,断然不会做出这种啼笑皆非的事情。可是“皇父”一词的确已经明诏天下,一朝二帝,已经成了默认的事实。
除了从外邦的书籍中,找到了当时的破绽。在1660年那年,顺治的乳母李氏病故时,在顺治所写的谕旨里面也露出了破绽。当时的谕旨中有这样几句话,大致的意思是说摄政王治理朝野的时候,皇太后和我分宫居住,每月只能见一面,以至于皇太后对自己甚是思念,多亏了乳母对自己百般照顾,皇太后才放下心来。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年幼的顺治帝与孝庄并不住在一处,而且没有住在皇宫里。否则,母子二人为何每月才能见上一面呢?可是孝庄为什么不能去看自己的儿子呢?是谁阻止了母子二人的团聚,在当时的背景下,想来除了多尔衮没有其他人。
孝庄太后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的事情,虽然因为后来清朝皇室受到了汉族文化风俗的影响,没有记录在正史之中,甚至连记载过的都已经删掉了,让如今的人很难去了解当时的真相。但是人类强大的八卦之心是不会因为这些而停止的,人们还是从当时的一些记载中发现了蛛丝马迹。例如,清故宫藏顺治朝的“批红”题本和《东华录》上,就明确地写着1648年摄政王多尔衮从“皇叔父摄政王”改为“皇父摄政王”。如果没有太后下嫁的事情发生,顺治帝是万万不能接受的。除此之外,我国近代学者刘文兴也曾在他的著作《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一书中提及,在1909年,他的父亲刘启瑞奉命任内阁侍学士,负责看管内阁大库的档案,曾经亲眼看到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的诏书。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将是史上最有力的证据。
不管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两者之间密切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也因为多尔衮与孝庄太后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让顺治初期的国家治理走上了比较顺利的轨道,而这也让年幼的顺治得到了安全和利益的保障。
古时候,皇朝有一个习惯,如果皇帝还很年幼,无法亲政的时候那么皇上的母亲是可以垂帘听政的。根据这条制度,孝庄太后是能够垂皇帘听政,和顺治帝一起上朝。不过孝庄太后却并没有这么做,或许是因为她相信朝堂有多尔衮也就足够了。
不过,虽然孝庄太后对于顺治的政事并不会多加干涉,但是在对顺治的管教上却是非常严厉的。顺治年少的时候,除了上朝以外,早晚都_要给孝庄请安。在孝庄的监视下,要读满文,读圣训,读经书,学习帝王之道。顺治依照太后的教导行事,晨昏定省,从不松懈。太后生日的时候,顺治还为其写了祝寿诗。大学士傅以渐编撰了一本《内则衍义》,属于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的是子女在家中的礼节以及侍奉父母公婆的行为准则。傅以渐将其和皇家的礼仪结合起来,对此做了一些相应的讲解。孝庄便命令顺治仔细阅读这本书,顺治还写了篇《内则衍义序》,递给孝庄太后看。这样看来,按理说孝庄和顺治帝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其实不然,在顺治帝的心里,与他的生母孝庄是有着隔阂的。
而这隔阂的源头,自然就是孝庄太后和多尔衮的关系了。顺治登基的时候,年龄只有6岁,并不懂得成人之事,不过到了顺治四、五年之后,他也在逐渐地长大,对多尔衮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他心里应该也有所了解,内心也就积聚了很多的不满。特别是给多尔衮加了“皇父摄政王”的称号之后,这让顺治帝心里非常痛舍。他已经十一二岁了,对于一些事情他心里也十分了解,实在不愿意喊出“皇父”这个称号。可是,后宫里住的是他的亲生母亲,他需要遵守孝道;朝堂上,多尔衮权势滔天,连自己的性命都掌握在他的手里,他又拿什么反对呢。就这样,在顺治心中积聚的怨气越来越多。
多尔衮是个对权利的控制欲极强的男人,朝中的事物不论大小,都要经过他的同意才行。就这样,长期操劳下来,积劳成疾;另外,多尔衮也是个好色之人,在没有节制的生活后,多尔衮病倒了。公元1650年12月9日,多尔衮去世,终年只有39岁。多尔衮死了,顺治帝的心也就放了下来。顺治帝以朝廷的名义,赐给多尔衮一个谥号:“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葬人太庙,享受皇家祭祀。
多尔衮的丧事刚办完不久,多尔衮生前的政敌,便纷纷上书状告多尔衮此前的种种不法行为。有人说:多尔衮在入棺的时候,多尔衮的家人竟然将皇帝使用的八补黄袍、大东珠素珠、黑貂褂放人棺内,这就违反了礼制。还有人说,多尔衮曾经调派军队,在永平驻扎,想要谋得皇位。还有很多被多尔衮生前排挤过的大员都一一上书述说自己的冤屈和不满。这些人最后都说道:“臣等以前畏惧他的权势,才忍气吞声到现在,如今冒死上奏,希望皇上能够严加处置。”
当顺治读到这里的时候,他不禁想到了以前自己的遭遇,颇似身同感受,顿时心中的怒火烧了起来。这一次,顺治并没有和孝庄太后商量,便给多尔衮判了刑:多尔衮生前多有忤逆之罪,罪不可赦,所以将其官爵削去,削去多尔衮生母阿巴亥皇后的称号,将多尔衮的灵位从太庙里迁出。并且就此从宗室簿籍中除名。把多尔衮的所有财产全部没收等。
这些也就加重了顺治帝和孝庄太后之间的隔阂。其中,影响孝庄和顺治关系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顺治的婚姻。孝庄的理念比较保守,她希望能够继续继承努尔哈赤的做法,通过联姻的手段,来加强蒙古和清朝之间的联系,尤其是科尔沁部落,并且要求顺治帝从科尔沁蒙古挑选出一位皇后。多尔衮在世的时候,顺治就已经迎娶孝庄的侄女、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的女儿为妃。公元1651年,在孝庄的主持下,这个女子便成为了大清的皇后。这个女子虽然美丽非凡,不过顺治却不喜欢他,过了几年之后,顺治帝以作风奢侈为由,剥夺她的皇后名号,降为静妃,打入冷宫。
顺治将皇后废除之后,才将这件事情禀报给孝庄太后。孝庄太后心里很是不高兴,但是也没有说什么。不过孝庄并没有死心,过了一年,她又给顺治迎娶了科尔沁蒙古镇国公绰尔济的女儿为皇后。顺治对她也是不理不踩。
不过,顺治帝倒是娶了一位两者都很满意的女子,她是汉军八旗佟图赖的女儿。佟氏给顺治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帝。顺治帝因为心情不好,曾经一度想出家,所以在民间也有顺治出家当和尚的说法。也有人说,是因为顺治帝偷偷外出游玩,惹上了天花,去世了。不过,不管哪种说法,顺治帝最终还是没有母亲的寿命长,于公元1661年去世,终年24岁。
顺治皇帝死后,他的三皇子玄烨继承皇位,改元康熙,庙号圣祖,称之为康熙皇帝。
玄烨继位后不久,他的母亲佟佳氏便因病去世了,教育、抚养玄烨的责任则落到了孝庄太后的身上,这让她感到责任沉重。孝庄皇太后对玄烨的教育很是用心。孝庄太后很喜欢这个孙子,在玄烨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她就断言这个孙子肯定有福气。如今,玄烨已经坐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她也为这个孙儿打心底里高兴。
孝庄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三朝,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虽然她没有亲自处理过朝政,但是对于朝中的争斗她是非常了解的。康熙登基之后,太监吴良辅专权,致使朝纲紊乱。孝庄太后知道,要想让康熙更好地治理国家,就必须除去吴良辅这个绊脚石。
吴良辅是顺治帝时期的总管太监。原先,先祖因为明朝的前车之鉴,深刻认识到宦官专权的危害。所以从皇太极执政后,便严禁皇宫重用太监,更别提太监干政了。不过,到了顺治f这里,他却没有遵循祖训,重用太监吴良辅。他根据吴良辅的提议,将狗务府撤掉,设立十三衙门。吴良辅便利用这些衙门,结党营私、贪腐淫乐。一时间,吴良辅有了至高的权力,成为朝中内外相互巴结的对象。孝庄太后对此早就有了意见,可惜顺治帝一直庇护他。
让这样一个小人存在小皇帝身边,真的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所以孝庄太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吴良辅除去。
公元1662年,一道圣旨颁布下来,一队侍卫奉命闯人吴良辅的府第,把他以及同伙全部抓了•為来,吴良辅和他同伙基本上都被处死,没收了全部的家产,“十三衙门”也随即被取消,恢复内务府。这道圣旨是以康熙皇帝的名义颁发的,而真正的执行者就是英明的孝庄太后。孝庄太后用自己的智慧和决心,为康熙皇帝解决了一大隐患,彻底清除了康熙从政路上的绊脚石。
在孝庄太后的教育下,玄烨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除了日常的饮食起居外,晨昏定省,都要求康熙按照礼仪认真执行,此外,孝庄太后还请了一位师傅教康熙学习满汉文字,熟读儒家经典,不仅要会背,还要会讲解,学习上容不得一点马虎,比百姓家里的小孩子还要艰苦。尤其是要求康熙要懂得古今圣主明王治国之理,为君之道。孝庄太后告诉他,“得众”才能“得国”,一国之君要懂得“宽裕慈仁,温良恭敬”,勤政爱民。这些不仅要明白,还要铭记于心,时刻履行。读经读史的同时,也要诵读历来著名的文章诗词,练习书法也是每天的功课内容。在学习文化的同时,也要修习武术。孝庄太后经常对玄烨说,满洲之所以能够兴旺,所依靠的正是尚武精神,要有精湛的骑射功夫,这是告诉他不能忘了祖宗的看家本领。
后来,康熙回忆说道:“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不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在孝庄太后的严格教导下,康熙皇帝也不负众望,为清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康熙平定了北方和西北地区民族分裂分子发动的叛乱,使得西北边疆更加稳固;与沙俄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签订尼布楚条约,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平定三藩叛乱;统一了台湾等。这一系列的成就,使得康熙成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在这里面,虽然说孝庄太后并没有直接参与进去,她的功劳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她的主持和培养,
真的很难想象,康熙是否会成为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一代贤君。
康熙执政早期,也碰到过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孝庄太后的支持和指引,才使他顺利克服。比如康熙除去鳌拜政权时,孝庄太后也为此出了一份力。
原来,顺治帝临终的时候,将皇位传给了玄烨。不过他实在不放心这个6岁的小皇帝能够治理好朝政,于是又命令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索尼为辅佐大臣,帮助小皇帝治理国家大事。这些大臣,全部都是有着丰富战争经验,身上都有无数战功的人,他们从心里瞧不起小皇帝。尤其是鳌拜,鳌拜的势力很大,亲信遍布朝堂,依仗着自己年老势强,既瞧不起朝中同行,也看不上康熙小皇帝。有些时候,鳌拜竟然会当众斥责小皇帝,威胁康熙按照他的意思办事。玄烨当时虽然小,但是却也不喜欢别人在自己面前大呼小叫,自己憋了一腔的怒火,下朝之后就会到孝庄太后那里述说委屈。孝庄衡量了一下那时的局势,认为还不是清除鳌拜的最好时机,于是一方面派人暗中保护玄烨的安全,另一方面则是劝说康熙要稳住性子,表面上假装对鳌拜言听计从,赏给他最高的爵位,让他放松警惕,等待最好的时机。康熙登基八年后,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将鳌拜身边的护卫设计调离开,在宫中把鳌拜拿下定了罪,彻底摧毁了鳌拜的势力,也威震了朝中的各位大臣。就这样,朝中大权回到了康熙的手中。
在康熙重新执掌政权之后,孝庄太后就不问政务了。1687年12月,孝庄太后因病逝世,享年75岁。
孝庄太后在临终之前曾经留下一句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意思也就是说,我不想和皇太极葬在一起,我希望能破葬在东陵,这样以后可以和你和你父亲顺治住得近一点。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孝庄太后对这个孙子十分依恋,对儿子也是满怀愧疚。
孝庄太皇太后的去世,让被他拉扯长大的康熙帝十分伤心。他原本想要按照当时儒家的思想,为孝庄太皇太后服丧三年。要知道,当时的服丧可不是穿穿孝服,吃吃斋菜就可以的,必须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全心全意地来服丧。康熙帝毕竟是一朝天子,大臣们怎么会同意自己的主子三年不理朝政呢!如果真的破丧三年,估计大清朝都可能会保不住了。最后,在权衡利弊之后,康熙帝想出了一个好法子,那就是以日代月,这样服丧期就大大缩小了。康熙帝这样的做法,不仅表面了自己的心意而且不会耽误朝政,可谓是一举两得。
1725年12月,雍正时期,孝庄太后被安葬在了昭西陵。
中国历史网 SuperAdmin 2020-09-29 16:13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40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34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22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5 10:16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09:57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4 17:04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4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