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为何对造反农民下手如此狠?

历史狂流2017-03-01

张居正是为万历朝的首辅,万历初年,因为前朝留下的烂摊子,民间已经不太平,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张居正是怎么处理农民起义的?

一个字:杀,两个字:无赦。三个字:杀无赦。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张居正刚上台,就面临一起比较严峻的地方农民起义。

广东东部爆发蓝一清、赖元爵起义。

广东东部是瑶族和畲族聚居区,民风彪悍,明朝中后期,因为大规模的徭役征发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他们就和当地汉族人一起,发动针对政府的农民起义。隆庆年间,蓝一清、赖元爵起义爆发,在惠州、潮州两府山地,据险结寨,地连八百余里,队伍一度发展到数万人。官军竟然一时难以胜之。到了万历元年,愈演愈烈,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此时,张居正的改革还没有铺开,但是改革需要一个国内安定大环境。农民起义一旦闹大了,想改也改不了。张居正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农民造反起义,张居正主张露头就打。对此他还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历史上著名的“星火燎原”的命题,就是发端于张居正的镇压理论,他说:微火刚起时,一指就能熄灭,及其燎原,“虽江河之水,弗能救矣”。鹏鸟在未起飞的时候,可以俯视,一旦冲上云霄,虽有善射的猎人,也无可奈何。“禁于未发,制于未萌”,才是预防之道。

张居正这篇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文章,白纸黑字写在了他的上书中,上书的名字叫《人主保身以保民论》。作为辅政大臣,他明确向君主进言:要保持政权的稳定,就要密切注意刚露头的星火,一举扑灭。

之前,隆庆时期,张居正虽然也是有这番主张,但是毕竟是次辅,话语权有限。这会成为执政者,该实践理论了。

面对潮州起义,张居正果断派冷面杀手殷正茂任两广总督,统帅两广军务,率兵镇压。殷正茂出征前,张居正致信,给出平乱方针:“今当申严将令,调益生兵,大事芟shan除,见贼即杀,勿复问其向背。”

张居正说,南方贼寇犹如野草,铲除又复再生,自古以来南方将领做不到一举荡平。今当申严法令,调动兵力,斩草除根,倘有违反者,一律按军法处置,斩首示众,让怀有异见之人胆战心惊,不敢不听命。要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永世太平。

“见贼即杀,勿复问其向背”,这是非常残酷的暴力理论,用战争时期形成的孙子兵法来治理和平时期的内政,必然崇奉暴力。综观张居正的内外政策,除了对蒙古俺答实施优抚外,对境内治安,不论是起义还是偷盗,是正义还是非正义,均力行诛杀,从不手软。

得令之后的殷正茂就像领了杀人执照,开始在广东大开杀戒。他以血洗方式,先镇压了三巢、十寨、十三村的起义,再率兵四万进剿蓝一清。历时三个月终将起义彻底破灭。值得一提的,明军镇压起义,俘虏了一万两千多名起义士兵,殷正茂下令,一个不留,与头领蓝一清一同处斩。杀俘,斩草除根。此残酷之举引起朝中争议。但却得到张居正的高度肯定。他得知殷正茂广东的系列战果后,专门写信给他,鼓励地说:“大功克就,岭表辑宁,朝士大夫始服公之雄略,而信仆知人之明。”

这是你建功立业的最好证明,朝中大臣应该对你服气,也应该对我知人善任了。

不久,殷正茂以功累加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钢铁般的意志,铁腕般的手段,这是张居正对付安内的策略,也是他的特性。他崇尚军事家孙武用兵法治理国政,推行以暴制暴,以刑止刑,“盗者必获,获而必诛”的主张,给敌对势力以无情的镇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张居正还以镇压打击动乱的力度考核官员,遇有镇压不得力的,一概严惩不贷。

张居正曾下过这样的指令:“约束不明,申令不熟,是将领之过;约束已明,申令已熟,而士兵不尽力,是士兵之过,杀之无赦。”

说,地方出了乱子,那是官员将官的责任,士兵镇压不出力,是士兵的责任,对待这些不尽责的人,一律杀无赦。

可见,这俨然是一道杀气腾腾的指令,张居正是以立法的形式,驱使官吏肆无忌惮地镇压一切不服从朝廷的造反者。

甚至明知有冤,为了朝廷权威,他也照杀不误。

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徽州织丝机工集体抗税,引发骚乱。徽州是个江南名城,位于今天的安徽黄山市境内,能力织造业很发达,但是明朝时给他们叠加的赋税严重,于是就引发纺织工人集体抗税,遭到当地政府残酷打压,抓捕打死不少人。事后,纺织工人持续上访,进京告状。张居正认为:此事虽然由于殷正茂处理欠妥、引起骚乱,但既然圣旨已出,就不准申诉。

他明知这是由官府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纠纷,本可以协调解决,却坚持不让申诉,只是因为旨令业已颁布,为了不使天下效尤、保住朝廷的脸面,照样施以镇压。闹事的机工因此冤沉海底。

张居正不是不明白事理之人,有的见解也符合民意,例如,他认为地方暴乱之原因,往往是不良官吏惹是生非。但他考察官吏以业绩为准的实质,实际上重视的仍是镇压是否得力,公然鼓励施暴。毫无疑问,有些小股起义乃是弱势群体对压迫的反抗,在他看来,不论起因如何,只要冒犯朝廷,一概杀无赦。以暴力彻底摧毁任何有可能发生的反抗,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才是他最终的目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