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分为哪几个战区

文二2019-09-02

二次划分

1938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战区划分。此时华北几乎全部沦陷,华东的上海、南京及长江下游几乎全部失守,中国军队主力集中于华中地区。气势汹汹的日军企图进一步南北对进,合击徐州,打通津浦路,然后沿陇海线西上,切断平汉线,占领武汉。

随着战役中心向华中地区转移,1938年1月17日,国民政府决定改组后的军委会(蒋介石为委员长,何应钦任参谋总长)统率全国陆海空三军,重新划分了战区,并任命了司令长官。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为程潜,在平汉路作战;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在山西作战;

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为顾祝同,在苏浙作战;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在粤桂作战;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战;

第六战区、第七战区撤销。

第八战区新增设,司令长官由蒋介石兼,守备甘宁青地区。

1938年6月14日,增设第九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组织武汉保卫战。


三次划分

自1938年10月27日武汉失守至1945年初的战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只作过一次大规模的战区划分变动,其间进行过若干次调整。

这次战区划分于1939年初完成。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其战线过长,兵力日益分散,便把“确保占领区”作为主要战略目标,并将进攻重点转向了敌后战场。同时,由于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蒋介石于1938年至1939年先后在长沙、南岳、西安等地召开军事会议,检讨了第一期作战的得失,制定了第二期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针。

方针指出:“国军连续发动有限度之攻势与反击,以牵制消耗敌人,策应敌后之游击队,加强敌后方之控制与袭扰,化敌后方为前方,迫敌局限于点线,阻止其全面统制与物资掠夺,粉碎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之企图,同时抽调部队轮流整训,准备总反攻。”

根据这一方针,军委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何应钦为参谋总长,以陕、甘、青、川、湘、桂、黔、滇、康等省为抗战基地,重新划分了战区并任命了司令长官:

第一战区,辖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长官为卫立煌(1947年3月改编为西安绥靖公署);

第二战区,辖山西及陕西一部,司令长官为阎锡山(1948年改制为太原绥靖公署);

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及浙闽两省,司令长官为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两省,司令长官为张发奎;

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长官为李宗仁;

第八战区,辖甘宁青及绥远一部,司令长官为朱绍良(后改制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第九战区,辖鄂南及湘赣两省,司令长官为陈诚(由薛岳代理);

第十战区,辖陕西省,司令长官为蒋鼎文;另设鲁苏战区、冀察战区两个游击战区,分别以于学忠、鹿钟麟为总司令。因南北战区相距数千里,难于统一指挥。

1938年12月,军事委员会设立桂林行营、天水行营,分任西南、西北各战区的作战指挥。

桂林行营统辖第三、四、九战区,天水行营统辖第一、二、五、八、十战区及鲁苏、冀察战区。

1939年2月,撤销重庆行营,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别设立成都行辕和西昌行辕。10月,恢复设置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12月,增设昆明行营。

1940年4月,撤销桂林行营、天水行营。5月15日,撤销第十战区。


四次划分

1945年由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利,其败局已定。日军在中国战场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战役上的胜利无法改变其战略上的失败。同时,为接受美援,配合盟军对敌展开攻势,国民政府决定重新划分战区,准备战略反攻。

这次战区划分始于1944年冬在昆明成立的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军委会参谋长何应钦兼任司令,负责统一指挥及整训西南各战区诸部队,并将兵力缩编为四个方面军及昆明防守司令部。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依次任四个方面军的总司令,云南、粤桂边界、黔、湘西分别为其作战地区。此外,陆军总司令部还有直属部队6个军。

1945年4月,为了进一步适应对日反攻作战的需要,最高统帅部调整了战区的划分,并公布了三大行辕、十大战区及六个绥靖区的战斗序列:军委会委员长赣州行辕主任为顾祝同(辖第三、七、九战区),汉中行辕主任为李宗仁(辖第一、五、十战区及冀察战区),昆明行辕主任为龙云(辖23师等)。十大战区的司令长官是:

第一战区胡宗南代,辖陕甘宁及豫西,计6个集团军;

第二战区阎锡山,辖晋西,计5个集团军;

第三战区顾祝同,辖浙南、赣东、闽北,计3个集团军;

第四战区张发奎部,改编为第二方面军;

第五战区刘峙,计2个集团军;

第六战区孙连仲,辖鄂西和湘西,计3个集团军及长江上游江防总司令吴奇伟部、湘鄂川黔边区清剿总指挥傅仲芳部;

第七战区余汉谋,辖赣南粤北,计1个集团军及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香汉屏部;

第八战区朱绍良,辖陕甘宁青绥,计4个集团军;

第九战区薛岳,辖赣西南,计2个集团军又4个军(含新四军);

第十战区李品仙,辖鄂豫皖边界,共3个集团军。

六个绥靖公署分别为:川陕鄂边区、川康、广西、太原、粤东、滇黔绥靖公署,主任依次是刘文辉、潘文华、邓锡侯、李宗仁(兼)、阎锡山(兼)、余汉谋(兼),此外还设中国驻印军司令长官部、重庆卫戍司令部、河南省警备司令部及军委会直属部队。

1945年6月26日,增设第十一战区(后来的保定绥靖公署)、第十二战区(后来的张垣绥靖公署),分别以孙连仲、傅作义为司令长官,准备接收华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蒋介石划中国战区为15个受降区,由中国国民党所属部队分别接收侵华日军128万余人投降。

其中,第十一战区接收平津和冀鲁,第十二战区接收热河、绥远和察哈尔。军事委员会于1945年9月设立北平行营(也就是后来的华北剿总)、东北行营(后来的东北剿总)。

10月,撤销昆明行营。12月,设立武汉行营(后来的华中剿总)。1946年3月,设立西北行营(后来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4月,撤销成都行辕,改设重庆行营。

标签: 抗日战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