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一概念从古到今的演化历程

文二2019-10-10

中国”这一概念的形成、演化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众所周知,目前所知最早“中国”一词,是在一个著名的青铜器“何尊”上发现的。何尊铭文写道 :“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

大意是,周武攻克了商王朝的都城以后,就举行隆重仪式告诉上天说:“我已经据有了中国,领导这些民众”。经过考证,这个铭文记录是周成王时期的,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这是周朝刚刚建立时的事情。

这个考古发现,让“宅兹中国”这一词汇广为人知。


当时的“中国”一词,是什么涵义呢?

“国”这一概念,原意是指城、邑,古人集中聚集的居民点。当时的“国”很多了,古书上称“万国”有些夸张,但这一类的城邑肯定很多。但商周时期,商王或周王所居位的城邑,重要性是不一样的,是政治中心,处于中心、中枢地位,所以称为“中国”。

周朝初期的“中国”,指的是政治中心的京城。

所以,最初的“中国”,是指西周的位于现在陕西境内的京城“丰”和“镐”及周边地区。

随后,“中国”的概念很快扩展。除了“丰”和“镐”,将原来商朝的京城殷,现在河南安阳,也称为“中国”,后来,在现在洛阳一带,又建了陪都洛邑和王城,洛邑作为陪都,是政治副中心,同时,又地处中原,是地理中心。这时“中国”的概念,已经从单纯的政治中心延展到了地理中心。

“中国”的地理范围,开始逐渐演化。

到了春秋时期,春秋诸侯争霸,诸侯国开始互始吞并,一些小国不存在了,一些诸侯国地盘不断扩大,这些诸侯国拱卫在周王朝直属地周围,形成了新的“中国”地理概念,主要包括晋、郑、宋、鲁、卫等国,大致相当于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春秋时期的“中国”,概念范围相对狭窄,还有一定的民族意义。

像地处西部的秦国,虽然地处西周原来的“丰”、“镐”京师一带,但由于秦人出于东夷,又长期处于边地,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打交道,不被中原地区认可,挤不进“中国”的会盟圈子。南方的楚国也是如此。

秦汉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中国”的概念随之发生的大的变化。在王朝统治的地理区域内,都可称为“中国”。统治范围之外,则称为化外之地。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占据中黄河以北地区,以汉族为主体的东晋王朝南迁到长江以南,但他们思念中原故土,认为自己才代表“中国”正统,而北方游民族占据了中原地区,也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实际上是在争夺王朝的正统地位。随着隋朝的统一,这一矛盾化解,北方、南方都得到了认可。

随着国家的统一,便化解了民族和地理区域的分岐,“中国”这一概念就达成了共识。

到了清朝,西方人称呼中国,不用明朝、清朝这些概念,而是用“中国”这一概念。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已经明确使用“中国”一词,而不是用清朝。清朝愿意在外交场合使用“中国”一词,实际上也是一种传统心理,还是着眼于“中国”二字的字面含义:中心、中央、天下之中的国家。


现代“中国”的概念,指的是有明确人口、疆域、主权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概念形成得很晚,是欧洲十七世纪才形成的。当进欧洲各国经历三十年战争,坐下来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承认各个国家的主权,才形成了民族国家。

标签: 中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