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虚构的沈万三的原型是谁

阿泽2019-09-27

既然“明朝沈万三”是虚构的,那么,有原型吗?答案是有。他应该是江浙富户的一个代表符号。

沈万三传奇的版本极多,但大致都离不开一个主题:出巨资帮朱元璋修筑南京城、犒劳军队、家产被没收,本人却遭流放。

元朝富翁沈万三自然赶不上修筑南京城这项大工程,更不可能与朱元璋“对半而筑”,或者独力承包三分之一的工程。南京城的修筑之所以会跟沈万三扯上关系,其实与朱元璋大肆强行迁徙江浙地区的富户来“充实都城”有关。

早在还是吴王的时候,朱元璋就将大批苏州的富户强行迁徙到濠州。建立明朝之后,这一政策变本加厉。洪武三年,将苏州、杭州、嘉州、湖州等地四千多家富户集体迁往濠州;洪武十三年的声势更大,苏浙地区四万五千多户富户被朱元璋强行迁到南京以充实首都的经济。

在大批的富户被强行连根拔离本乡的同时,南京城的修筑工程也正如火如荼。富户们带到南京城的大量财富被征用是不可避免的。南京城的许多建筑,像铁桥、酒楼、水关等等,或许都是用这些富户的钱财所建。这可能就是传说中将南京城墙以及其他建筑,都说成是沈万三一人所建的原因。

充军云南这段传说也可以找到出处。

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云南平定,朱元璋就不断从内地往云南移民,美其名曰“充实边疆”。这些移民当中,江浙地区的富户占了很大一部分。以至于移民人数多于当地土著,这些人的服饰、礼法、语言、习尚,都与南京类似。(见明朝谢肇淛的《滇略》)

在虚构的传奇里,富翁沈万三被朱元璋流放到了云南。在真实的历史里,一批又一批的江浙富户们,也正千里迢迢,拖家带口,像牲畜一样被赶往那烟瘴之地。

几乎所有的沈万三传说里,都少不了沈万三被抄家、或者被课以重税以致破产的情节,当时江浙富户们也同样遭遇到这样的悲惨命运。

强制迁徙、课以重税是朱元璋打击富户们的常规手段。罗织罪名将富户们牵扯进“朋党案”,则属于非常规手段。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事发,杀了三万多人,江浙富户被牵连者甚多,沈万三的女婿、豪富不逊于沈家的陆仲和,就不幸成了胡党成员,全家几乎被杀了个鸡犬不留。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二十六年(1393年)的蓝玉谋反案,都是遍地人头乱滚,许多江浙富户一夜醒来,都莫名其妙地成了蓝党成员。

朱元璋是个对富人缺乏好感的人。一方面可能源于其早年的坎坷经历,做乞丐、当和尚,应当遭遇过不少富人的白眼;另一方面,和他本人对明帝国的整体设计有关。小农出身的他希望自己的帝国是一个绝大部分由小农组成的社会,做过游民的他见识过游民们的威力——他们摧枯拉朽般推倒了庞大的元帝国,所以他自然更希望自己的帝国是个静态社会。在这套设计蓝图里,没有富户们的存身之地——富户们作为地主,他们与生俱来的“兼并”欲望会破坏小农社会,小农们失去土地,又会成为游民,破坏静态社会;富户们作为商人,商业的流动性对静态社会的威胁显而易见;即使不农、不商,而仅仅通过权力“致富”,也无法为朱元璋所容忍,因为那样会损害他的统治。总而言之,财富,在朱元璋眼里是有原罪的,于是他不遗余力地扫荡江浙富户。

由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沈万三故事里的具体情节虽然是伪造的,但历史背景是真实的。

农业社会里,富户阶层的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高,其中有很多是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愤怒的情况下,知识分子们就有可能捏造传奇故事,以发泄自己的不满。依附在沈万三身上的那些故事,虽然不是沈万三自己的故事,但却是整个朱元璋时代,江南富户们集体遭遇过的故事,沈万三不过充当了这些故事的一个巧妙载体罢了。

这些传奇故事被后世治史者当真,甚至添油加醋,并煞有介事地传播,终于将传奇变成了“史实”。

清朝“剃发”灾难的始作俑者是汉族人满人入关后,推行“剃发令”,此令一行,天下哗然。有的边哭边剃,有的宁死不屈。对于不合作者,清王朝采取了强硬的举措,既然“衣冠发型比命重”,那么“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时间,清初护发抗清运动风起云涌。腥风血雨中,有了“嘉定三屠”和“扬州十日”,汉人的血流成了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清末民初,辫子又成了落后、愚昧的象征,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内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与当初留发一样的风起云涌,大动干戈。

强迫汉人剃发留辫子,被认为是清代最显著的“愚民”政策,是满人对汉人的污辱,但是这个愚蠢的“愚民”政策的始作俑者却是个名叫孙之獬的汉人。

标签: 沈万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