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饮食习惯怎么样

梓岚2018-04-25

古人一日两餐。早餐叫“朝食”又叫饔,约在上午九点左右用餐;晚餐叫“哺食”,又叫“飧”(sūn),约在下午四点左右用餐。《左传·成公二年》记鞌之战中齐侯的话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这是说等打完了仗再吃早饭也不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晋公子重耳流亡到曹,曹国大臣僖负羁“乃馈盘飧,置壁焉。公子受飧反壁。”这儿的飧就说的是晚饭。而饔飧连称,便指一天的饮食。如《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古人席地而坐,最初食器是放在席上。后来有了“案”,即一种托盘样的小桌,食器便先放在案上,然后再摆到席上。《后汉书·梁鸿传》:“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这就是“举案齐眉”成语的由来。而餐具和菜肴的排列,据说也有一定方式:“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处末,酒浆处右。”(《礼记·曲礼上》)

上古吃肉有一些辅助工具,但吃饭主要是靠用手捏,相当于维吾尔族的手抓饭。故《礼记·曲礼上》曰:“共饭不泽手。”孔颖达疏云:“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洁净,不得临时始捼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

此外,《礼记·曲礼》还规定了一整套吃饭的规矩。如“食坐尽前”(恐汗席也),“食至起、上客起”(表示礼貌),“让食不唾”(主人让吃的东西不能吐),“男女不杂坐”,“父子不同席”,“毋抟饭(不多盛)、毋放饭(吃东西不放肆)、毋流(吃东西不往下流)、毋咤食(吃饭不大声说话)、毋啮骨、毋反(返)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不要非夹住不可)、毋扬饭(不以手散其热气)、饭黍毋以箸(吃黍米饭不用筷子)、毋□羹(不用口咂)、毋絮羹(不搅拌)、毋刺齿(不剔牙)、毋□醢(不先品尝)”,等等。这些细节今天已不太被人注意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