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五章赏析

思慕2019-12-13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①,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③者,是贤④于贵生⑤。

   [译文]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注释]

   1、有为:繁苛的政治,统治者强作妄为。

   2、以其上求生之厚:由于统治者奉养过于丰厚奢侈。

   3、无以生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养过分奢侈丰厚。

   4、贤:胜过的、超过的意思。

   5、贵生:厚养生命。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上以有為導民,民亦以有為應之,故事多而難治。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上以利欲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雖死而求利不厭。

   夫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貴生之極,鈴至於輕死。惟無以生為,而生自全矣。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标签: 道德经 道家 老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