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太和殿曾被李自成放火焚烧

罗生门橘子2020-01-15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古代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佚。

   历史发展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故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方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标签: 故宫 太和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