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2019-10-09
“秀才”一词出自《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也就是说能够通过优秀才能由农跃升为士的人称为秀才。可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古代等级森严,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士不仅地位远高于农,入仕为官的机会也大得多。
既然是才能优秀,自然不能自己说,要有人评判才是,到汉朝,这种评判成为定制,这就是察举制当中的举秀才,跟察孝廉并列。因东汉光武帝名刘秀,秀才一度改称茂才。
这时期的秀才跟学历无关,纯属官方对某人才能的盖章认证,认证权掌握在中央及州郡长官手中,当一个个政治家族形成后,这种制度就成了大家族成员入仕的专属通道,寒门难出贵子。
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后,包括之后的宋朝,秀才成为应试者的通称。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完善定型,秀才专指府州县学的生员。但不管怎么说,在科举制下的秀才,其实是功名的一种。
科举制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补充到官员队伍中,所谓“学成文物艺,货与帝王家”,科举制就给广大学子提供了卖货渠道。这条路分成很多段,应试者需要一段一段地考过去。
以明清时期为例,第一段路是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院试通过后,才可取得生员身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民间俗称秀才或者相公。
成为秀才,说明已经通过科举第一段路,有功名在身,可以享有一定特权,比如出门游学(普通人不准出远门)、见县令不跪(普通人必须要跪)、县令不可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免徭役、赋税减免等等。
更重要的是,秀才可以通向下一段路:乡试。通过乡试者为举人,中了举人就可以当官,不过当的一般都是非常小的官,而且要等缺。
举人可参加会试,通过者为进士,进士随后参加殿试,经皇帝考核后,定排名,排名第一的进士称状元,第二称榜眼,第三称探花。
简而言之,秀才处于一种是官又不是官的位置,地位明显高于普通民众,又明显低于正式官员。如果不能在科举继续突破,反而可能因为不懂谋生而生活落魄,成为穷酸秀才;如果突破的话,那就是中举后的范进,迎来了光辉的仕途生活(范进中举后又考中进士,后任山东学道,相当于山东省教育厅长)。
换算一下的话,秀才相当于包分配公务员选拔制度当中的最低级别(再低没资格进入选拔),向上一级成为举人,就能等待分配或继续考,但向上很有难度,失败的话生活是比较难过的。
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中,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为学历等级,完全不涉及分配至公务员,想当就得自己考,哪怕是博士都好,当然,比较低的学历连报名的机会都没有。但现代教育的选择远比古代要多,考不上公务员还可以干别的,不像秀才经常是在备考而无暇谋生。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10:47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10:44
中国历史网 历史君 2020-09-25 10:35
中国历史网 历史君 2020-09-25 10:31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09:54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4 17:30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4 17:14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4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