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里的九卿是什么?各个年代的九卿职能又有什么变化?

弗朗西斯2019-09-09

九卿,是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史记记载"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

从汉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历史沿革

九卿:是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

《汉书·百官公卿表》据经学家之说,谓西周已有,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与少师、少傅、少保的总称。

夏朝、殷商、周、秦、西汉、新、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

夏朝

夏朝时即设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殷商

殷商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

周九卿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少师、少傅、少保。

《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条谈到建筑宫室规模时说:“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注云:“六卿三孤为九卿。”此指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合为“九卿”。

三代诸卿虽名号不同,然其官职相沿,与周不异。


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

卫尉,掌宫门卫屯兵;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辟;

典客,掌诸归义蛮夷;

宗正,掌亲属;

治粟内史,掌谷货;

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

秦以九卿为行政机关首长已具雏形。

西汉

西汉初同秦制,九卿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

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奉常为太常,更名典客为大行令,廷尉更名为大理,景帝后元年(公元前143年)更名治粟内史为大农令,此时九卿指太常、郎中令、卫尉、宗正、太仆、大理、大行令、大农令、少府。

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郎中令为光禄勋,更名大行令为大鸿胪,复名大理为廷尉,更名大农令为大司农,此时九卿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宗正、太仆、廷尉、大鸿胪、大司农、少府。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宗正为宗伯,此时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宗伯、太仆、廷尉、大鸿胪、大司农、少府。

汉以太常(秦与汉初为奉常)、光禄勋(秦与汉初为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秦典客,汉景帝改大行令,武帝改定)、宗正、大司农(秦治粟内史,汉景帝改大农令,武帝改定)、少府为九卿,亦称九寺大卿。


王莽改制后,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大司农)、作士(廷尉)、秩宗(太常)、典乐(大鸿胪)、共工(少府)、予虞(水衡都尉)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说明:宗伯并入秩宗,更名光禄勋曰司中,太仆曰太御,卫尉曰太卫,属于六监之列(司中、太御、太卫、奋武、军正、大赘)。

东汉

东汉九卿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卿分属三司

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

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徒所部;

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

九卿为中二千石之官,多进三公,各有署曹掾史,随事为员。

魏晋南北朝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但因设尚书分主各部行政,九卿专掌一部分事务,职位较轻。

梁武帝天监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为夏卿。

以卫尉为卫尉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是为秋卿。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大舟卿,三卿是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

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少府为太府,合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鸿胪、司农,称之为九寺。置卿、少卿、丞各一人,各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自古“九卿”同“九寺”,但正式将“九寺”与官职连用则始于北齐。

九卿职能略近后世六部尚书,魏、晋以后,行政职务多由尚书担任,九卿所辖,仅原有职务的部分。南朝梁武帝在官名上各加卿字,如以廷尉为廷尉卿,又加太府、大匠、大舟三卿,合为十二卿。北齐改少府为太府,廷尉为大理,官署称寺,如太常寺、大理寺;长官称卿,如太常寺卿、大理寺卿。隋、唐沿袭。


隋唐

隋唐九寺与北齐同,即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宋辽金元

宋九寺与唐同,惟光禄寺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为崇禄寺。宋初仅为官员品秩,无职掌,元丰改制,始有职事。

南宋将卫尉、太仆划归兵部,光禄、鸿胪划归礼部,九卿减为五卿。

辽、金、元诸寺及卿,不满九数,其有关职能,或属他署,如辽以大惕隐司掌前代宗正寺之职;或改寺为监,如金太府监实即前代太府寺。

宋初九卿仅为官员品秩,无职掌,元丰改制,始有职事。南宋将卫尉、太仆划归兵部,光禄、鸿胪划归礼部,九卿减为五卿。辽、金、元诸寺及卿,不满九数,其有关职能,或属他署,如辽以大惕隐司掌前代宗正寺之职;或改寺为监,如金太府监实即前代太府寺。

明清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别。

明之大九卿为六部尚书及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小九卿为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司卿。

清代皇帝的谕旨中常以六部九卿并提,可见不把六部计算在九卿之内。九卿究竟指哪些官,说法不一致。其小九卿则指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顺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

明、清有大小九卿之称。明以六部尚书与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大九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苑马寺卿、尚宝寺卿为小九卿。

清上谕常用六部九卿字样,实无明确规定,通常指都察院、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通政使司、宗人府、銮仪卫的长官。

标签: 三公九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