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形2019-07-12
五、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于当年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
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
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壮阔的大普及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
六、解放战争时期的话剧
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升官图》、《丽人行》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抽调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来东北,在辽宁地区组建一些文工团。这些文艺工作团每到一处,都边演出文艺节目,边做群众工作,并帮助各地积极建立文工团、队。
编演了大批活报剧、小话剧等,为东北、为辽宁地区新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沈阳、大连、安东等地还组成了一些民间话剧团体。
他们是自筹资金、自愿结合的民间私营职业剧团,如大连的东艺剧团、光复剧团、中华青年剧团、辽东剧团、大连剧团、中苏友好剧团等,演出了话《夜未央》、《血债》、《秋海棠》、《气壮山河》等。
七、新中国时期的话剧
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重视话剧事业的发展。
先后成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以及各省、自治区、大军区的专业话剧院、团。
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回来,看到新中国的新北京处处是新的面貌,他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由衷地产生一种天翻地覆之感。于是,他写了《龙须沟》。
它透过北京城内一条有名的臭沟——龙须沟的变化,以及住在沟旁的一个小杂院内三户人家在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的鲜明对比,表现了共产党给北京人带来的新生活,写出了北京人的新的精神面貌。
文化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50年代后也出现维吾尔、蒙古、朝鲜、藏语的话剧演出,扩展了话剧艺术领域。随着文艺界“双百”方针的讨论与贯彻,1962年后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等优秀剧目。
以上关于中国话剧的发展历史介绍到这里,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的标签查看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10:47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10:44
中国历史网 历史君 2020-09-25 10:35
中国历史网 历史君 2020-09-25 10:31
中国历史网 罗生门橘子 2020-09-25 09:54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4 17:30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4 17:14
中国历史网 苹果 2020-09-24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