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斋戒的方式及意义你了解吗

相形2019-07-10

古人是怎样斋戒的?

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

“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

一般来说,致斋宿于内室中,散斋宿于外室里。古代天子或诸侯主要的居宿地叫做正寝,里面还有内室。

他们平时居宿于正寝,不遇到重大的事情,是不宿于外的。散斋于外,是因为国家有了大事。国君要不是致斋或患病,也不会昼夜居于内的。

致斋于内,是因为要斋戒独居。致斋时一般在正寝,散斋时,要在正寝之外的室内居住。

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斋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古人在致斋时,要求做到五思。

即,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思意集中、纯一。

散斋七日时,要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能参加哀吊丧礼,因为哀乐会失正,从而导致散思。


古人斋戒的意义

中国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斋是取“齐”的意义),不与妻妾同房,减少娱乐活动(戒是戒除欲望),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

“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肉类,通常与代表鱼类海鲜的“腥”字连在一起用,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而是指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气味的菜。

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

我国儒家自古亦有斋戒之说,论语谓:“斋必变食,居必迁坐。”盖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变食迁坐,以自齐洁。“斋”字于古经传中与“齐”字通用,系取其“齐一意志”之义。

礼记曲礼所谓:“齐戒以告鬼神。”礼记祭义谓:“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

”易经系辞注亦云:“洗心曰齐,防患曰戒。”准此而言,则儒家重视斋时“虔笃专注、齐一意志”之意,与佛教之斋戒强调忏悔、清净之意,可谓不谋而合。


以上关于古人斋戒的方式及斋戒的意义介绍到这里,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的标签查看。

标签: 斋戒 古代礼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