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兰舟的寓意和意象长亭兰舟是什么意思?

文二2019-02-18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诗歌灌注生气的前提。意象欲出,造化已奇。“长亭”与“木兰舟”作为古典景致进入诗词中,是文人所作诗词偏爱的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不一而足。

“长亭兰舟”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借以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情绪,无论是离别愁苦,还是伉俪情深都被这一意象所承载。本文重点探讨古代诗词中的“长亭”与“木兰舟”意象的深刻内涵:

“长亭兰舟”的意象在诗词中较为常见,在不同的诗词中有着不同的内涵。“长亭”与“木兰舟”作为离人送别常见的景致,往往和悲凉萧瑟的景象紧密联系而容易遭到读者的片面理解。

其实,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长亭与兰舟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凄清并不是它全部面貌和本色。在诗词中,景象特征和作者当时的心境是密切联系的,所以不能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单一的意象来解读,应该全面分析,把它作为心境的表现来审视。

在思乡怀远时,兰舟是长居的处所,充满了浓郁的乡情;在爱情诗与闺怨诗中,长亭是美好爱情的象征,倾注了多情男女的相思之路;在怀友送别与酬唱诗中,长亭、兰舟是友情的象征,传递着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一、借长亭兰舟象征爱情,表达恋人间的离愁别绪

长亭外,古道边,兰舟催发处,一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在《雨铃霖》中描写的“秋江别离图”可谓是恋人相别的经典场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送别气氛之凄清,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画面之中。词中既有傍晚时分的长亭,又有不解风情的兰舟,使得恋人内心的缠绵悱恻呼之欲出。再加之“寒蝉凄切”的衬托和渲染,使离情别绪更显浓郁。

望君远去伤断肠,长亭送别泪千行。在众多描写恋人惜别的诗文中,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一折戏,可称是唱绝了离愁别恨。

斜阳衰柳,凝霜不解风情,秋风下依依惜别的痴男怨女,使得这愁人的秋景更显凄迷。落叶萧萧,马随车行,只留有车碾碎叶之痕迹;遥望长亭,泪打长襟,万般离别之情已化作相思泪。

千丝万缕,理不清愁绪;千言万语,诉不尽衷肠;千山万水,隔不断想念。此时此刻,十里长亭俨然成为离人无尽愁苦的来源,十里有多长,牵挂就有多长。

长亭望君去,使人悲;兰舟亦不解人情,惹人怨。例如,晏几道在《清平乐》中写到:“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起笔“留人不住”四字 ,扼要地写出了送者、行者双方不同的情态:一个曾诚意挽留,一个却去意已定。兰舟载着酒醉的男子而去,独留多情之人望江神伤。

“留”而“不住”,故启末二句“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之怨思。世间的恋人往往因多情而生绝望、因绝望而生不忍割舍之情。周济评曰:“结语殊怨,然不忍割。”实乃深透之语。

兰舟除了载恋人而去,亦可载情郎而归,只是舟不至,人未还。尤善“男子作闺音”的温庭筠就曾从女子细腻的内心出发,将对郎君的思念寄托在乘风而归的兰舟上。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幅看似和谐的美人凭栏远眺图,其实是“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离情正苦”。从“梳洗”到“望尽千帆”是一个漫长难耐的焦躁时光,同时也是迷离着玫瑰色梦幻的希望时期。

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却无情地将热烈的希望之火破灭于冰冷的现实之下。兰舟未载君归,却带愁来,使诗歌整体蒙上了一层浓重的离愁别恨的色彩。

不论是对爱情的期许与些许焦虑,还是因爱绝望却不忍割舍的情感,“长亭”与“兰舟”传递的正是有情人对爱情的期待与分别时的离愁别绪。

二、借长亭兰舟寄托友情,传达友人的依依惜别情

“长亭”与“兰舟”自古被寄予“送别”的意蕴。诗人往往借长亭兰舟,寄托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李频《送僧入天台》诗说:“长亭旧别路,落日独行僧。”亲友离别的场景反复不断地在亭下上演,使优美的长亭也染上了一层离愁。

相形之下,司空图的《长亭》中所写的长亭则完全成为了离别的代名词,全诗四句二十个字,处处是离别,却无一个是实写长亭。“梅雨和乡泪,终年共酒衣。殷勤华表鹤,羡尔亦曾归”,“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秦观《调笑令》诗云:“始信别离情最苦,兰舟欲解春江暮”;柳永《采莲令》词云:“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相似的惜别景也在江边上演,给兰舟载上了满满的别绪。

白居易的《南浦别》虽未提及“兰舟”,却亦有一番离愁在心头。“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诗歌的语言虽然清淡如水,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江浦送别,兰舟初发,诗人劝慰朋友不要频频回头,可是自己早已悲情难抑制。

此外,王勃还有反复回旋、别情深挚的七绝《秋江送别》:“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冷秋送别是万古不变的悲情,就像东逝的江水流不尽。

“霜天月色,江上风烟,笼罩着别浦离亭、津树寒渚,也弥漫着客子寂寞的心头。”目送乘舟远去的友人已让诗人不堪凄凉,遮住视线的树木又来平添烦忧。此刻,兰舟载去的不只是远行的亲友,还有王勃给予的不可承受的深情。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王昌龄在橘柚清香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江风引来江雨感到了夜凉后送友人上船。

望着远去漂泊的兰舟,诗人好像看到了友人在远方潇湘的月照下难以成眠,愁绪里听到两岸猿啼一声一声而感到夜长难眠。清代敖英的《唐诗绝句类选》评论道:“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另有陆时庸《诗境总论》评价:“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三、借长亭兰舟代表漂泊,抒发诗人的孤独与忧愁

数不尽的长亭,是走不完的归程,也是道不尽的乡愁。“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菩萨蛮》)漂泊久未归乡,太白眼中的亭舍俨然成了隔断游子归乡路的屏障。

征途上紧密相连的长亭与短亭,提供了诗人饯别之处,而无归去之期。万般愁情无法用语言说清,只好借数不尽的长短亭来含蓄道出,言尽而意无穷,愁情浓得化不开。诗人心中极为含蓄、深沉,惆怅的伤感之情尽在这亭亭相连的景物描绘之中了。

长亭有多长,游子的乡愁就有多浓。杜牧的《题齐安城楼》写到:“呜咽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阑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渔舟唱晚,夕阳西下,诗人在晚年依然流浪在外,回想故乡的点点滴滴,追忆离乡时的意气风发,对比今夕的寥落冷清,诗人不禁感受到了一丝丝的苦楚。

“故乡七十五长亭”,实指诗人与故乡长安相距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如此遥远的距离,即使回首又岂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诗人的孤独与忧愁可想而知。

若说长亭隔断了游子回家的路,加重了游子的乡愁,那么一叶扁舟,天水茫茫,就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思绪。

最善以“舟”为意象,表现漂泊之感的诗人,当属杜甫。无论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还是“疏灯自照孤帆宿”(《夜》),还是“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诗句中的“舟”俨然已经成为诗人漂泊身世的象征与写照。

而“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更将孤舟与诗人的身心直接联系在一起:丛菊两度开放,远在他乡的诗人见之落泪;一叶小舟承载着还乡的希望,系住了它,就如同系住了他的身心,系住了归家的梦。

说到背井离乡、漂泊无依,就不得不提及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了。在经历过一番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晚年的李清照终日浸泡在“愁”的憔悴中,所作之词亦沉潜着无尽的愁苦与孤独。

然而,“她的愁再也不是莫名的闲愁,再也不是离别愁绪,而是整个人生整个社会的大悲大痛。”例如《武陵春》,就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倾吐了她去国怀乡的内心悲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此处的“舟”成了身心疲惫的词人寄存孤独与思念的容器。移“愁”于舟,欲求浮生半日闲,无奈被太多的愁绪与感情牵绊。移愁而未解愁,这忧愁太重,只怕双溪的舟载不动,双溪的水流不走。

“长亭”与“木兰舟”在古诗词中是承载着抒情功能的自然意象,随着历史的发展,“长亭”、“木兰舟”的意象被历代文人反复使用。所以,长亭兰舟所蕴含的情感意义是很丰富,很复杂的。

在对一首诗歌进行赏析的时候,必须把诗歌中的意象与作者当时的心境联系起来一起考虑,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中所包含的意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