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加木事件始末

文二2019-06-17

彭加木事件几大疑点

疑点之一

1980年6月16日至18日,三天发生很多违背常理和情理的事情。

16日杀野骆驼,科考队当时缺乏的是水和油,吃的食物不会缺啊,而且很少听说有谁喜欢或者吃野骆驼肉。且煮肉要浪费很多水,科考队当时最缺的就是水,野骆驼肉,至少要煮五个小时,那要耗费多少水啊。

野骆驼的奔跑速度和耐力都没的说,而且在罗布泊特殊的环境,就当时科考队的车,在罗布泊那种环境下能追野骆驼吗?如果路真那么好,科考队早就开出车出去了。


疑点之二

17日彭加木失踪前后。据说彭加木就是在17日这一天走失的。让我们捋一下当天事件的发生过程:

清晨9点,马兰基地回应,同意救援。并且要求提供坐标。

科考队回电告知坐标点。

早饭期间,彭加木并没有因为电报的事情高兴,反而再次向队员们提出去找水井的计划。应该是再次起了争执,而且基本是所有人都反对他的意见。

早饭后,科考队有的打扑克,有的睡觉,等待救援。

正午12点,马兰基地再次发来电报:飞机十八日送水,不能送油。不要动,原地待命。

汪文先再次拿着电文兴冲冲地跑出帐篷找彭加木,却没有发现彭加木的踪影。副队长汪文先猜想彭加木可能出去方便了,于是回帐篷里等待。

下午1点,司机王万轩回车上取衣服,在车上拿起一张地图,发现下面压着一张纸条(另一说是拿起一本地图册,发现其中夹着一张纸条)。上面用铅笔写了一行字,是彭加木的笔迹:我往东去找水井。

事件经过大致就是这样了。仔细推敲,有几个疑问:

一、彭加木教授留的纸条被发现,是因为王万轩到车里去衣服。

罗布泊地区气候属于降水量特别少,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冷,还有就是早晚温差特别大,6月的罗布泊晚上有点冷,早晨有点凉,但在10点以后气温就开始快速上升,在一点的时候没有40度也至少35度了。

王万轩应该在16日晚感觉冷的时候,就应该想到回车里取衣服,至少也应该在清晨起床时感觉凉,去取衣服,而不应该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想起衣服,这似乎与情理不通。

二、“我往东去找水井。”这张纸条的存在,表明彭加木在10点半之前就离开了,到纸条正式被发现1点,中间是2个半小时的时间。

一个很长的时间。科考队应该是住在一个帐篷或者两个帐篷,大家应该都在一起,在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少了个人,而且是他们的科考队队长。

至于有人说彭加木在可能车里看书,10点以后气温就开始快速上升,车里是待不住人的。

三、彭加木基本是全副武装的失踪了。

彭加木随身据说带了照相机、水壶、小铁锤等物资。当彭加木整齐的背着这些东西从帐篷里出去时,队员都以为他出去方便了吗?


疑点之三

发现彭加木失踪后,科考队根本就不积极找他,彭加木至少在9点多的时候还在帐篷里。彭加木是一名科学工作者,他应该是很严谨的人,所以如果纸条是真的,那么他出发的时间应该就在10点半,不会提前太多。

那么到发现他不在应该只有2个半小时。而且1点的气温已经很高了,而且以彭加木当时的体质,直接暴露在1点以后太阳下,半个小时就晒晕了,在2点以后就基本不能在活动了。

对于一个身患疾病,55岁的科学家,他能走多远,更何况在没有太多参照物的罗布泊,他能走出10公里就不错了。可是从后来的回忆中,17号当天科考队对找寻彭加木并不积极,要知道如果彭加木当天找不到,他活到第二天的概率都不会超过10%。

因为在罗布泊那种炎热的天气下,缺水就是致命的,别忘了余纯顺是怎么死的。彭加木带的水和装备远不如余纯顺。科考队是到了晚上了,才向上汇报。

新疆由于有时差的缘故,夏天天黑的比较晚,在晚上10点(22点)的时候,能见度依然很好,从发现彭加木失踪的1点到10点,9个小时,都是科考队在找。

据说第二天,也就是18号,又起了沙尘暴,这样的话,彭加木又错失了被救援的机会,一切就象一部导演好的戏。17日当天,科考队开着车,竟然追不上一个步行出不足10公里的人吗?这还是当时追野骆驼的车吗?科考队为什么不一边找一边立即向上级汇报呢?


疑点之四

神秘的电报——“我们今天20点到达库鲁库多克以西大约十公里,我们缺油和水,请求紧急支援油三百公斤,水五百公斤,现有的水只能维持至十八日。请转告乌市捕获一头小骆驼。”

这封电报前面说的都好理解,就是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乌市捕获一头小骆驼。”比较难理解,电报都是发出最重要最紧迫的事情,而科考队捕获野骆驼的消息似乎没什么必要报告吧。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彭加木事件更加了解了呢,更多文章请关注探索发现栏目及历史人物专题。

标签: 彭加木 传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