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普政变背景过程简介如何评价卡普政变?

文二2019-03-13

卡普政变简介:卡普政变的背景是什么?卡普政变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卡普政变?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卡普政变简介

卡普政变(德语:Kapp-Putsch),又称卡普-吕特维兹政变(德语:Kapp-Lüttwitz-Putsch),是一场企图推翻魏玛共和国的政变,导火线是魏玛政府签署《凡尔赛条约》。

该事件被学者英戈·穆勒认为是“魏玛共和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起叛国事件”。

卡普政变的背景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而言是一个难以接受而且象征耻辱的条约。和约对德国的冲击直接导致魏玛共和国的飘摇与动荡,甚至最后的垮台,不仅是严峻的经济赔偿,丧失国家部分主权,也同时限制了德国的军备。

发生在魏玛共和国初期的卡普政变,就是《凡尔赛和约》下的第一个产物。《凡尔赛和约》第160条规定,德国必须裁撤军备,正规军不得超过十万人,并解散所有志愿组成的义勇军(das Freikorps)。

卡普政变的过程

1920年2月,时任帝国国防部长的古斯塔夫·诺斯克(Gustav Noske)据此要求宣布解散吕特维兹将军(Walther Freiherr von Lüttwitz)麾下六千名以反共著称的志愿军“爱尔哈特旅”(Marinebrigade von Hermann Ehrhardt)。

对于这个解散命令,本人也是反共产、反共和的守旧保皇派吕特维兹坚决反对,不仅抗命不服,更要求当时的总统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立即解散国会,并要求将帝国国防部长撤换为他本人担任。

国防部长诺斯克旋即宣布将吕特维兹解职,并持续进行解散计划,而吕特维兹则进一步将军队开进柏林,准备武装反抗。面对柏林市内一触即发的内战,帝国总理古斯塔夫·鲍尔(Gustav Bauer)与总统艾伯特双双逃离柏林。

3月13日,吕特维兹任命沃尔夫冈·卡普(Wolfgang Kapp)组织新的“国民政府”,意图取代刚建立的魏玛共和国。 新政府以黑白红三色旗为国旗,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相同,象征对帝制的缅怀。

面对此局面,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主席奥托·威尔斯(Otto Wels)在柏林发起大罢工加以抵制,柏林一时之间巷战、罢工频传,吕特维兹和卡普建立的新政府完全无法运作。

仅仅四天,吕特维兹的国民政府在3月17日就在各地军队宣示对共和政府效忠的压力下即宣告解散。

卡普政变进行中,叛乱者以紧急状态为由处死了200人,德国全国一度来到内战的边缘。虽然政变迅速失败,但也因此使鲍尔内阁解组下台。

卡普政变的结果

卡普政变结束后,一开始有507起刑事嫌疑犯罪受到了调查,但1920年8月4日的大赦使绝大多数指控被撤回。

在几名政变领导人被获准出国而“帝国首相”卡普也在审判期间去世之后,只剩下三人听侯最高法院第一刑事庭的审判:前柏林警察局局长,曾在卡普内阁中担任“内务部长”的特劳高特·冯·亚高;担任“农业部长”的冯·瓦根海姆;卡普的一个心腹密友希勒博士。

法庭最后撤回了对后两者的起诉,因此真正被判刑的仅有冯·亚高一人,且他被处以法定最低刑:5年的堡垒监禁。

如何评价卡普政变?

卡普政变的导火线固然是《凡尔赛和约》的解散志愿军要求,但从解散过程中引起共和与反共和的两股势力斗争来看,第二帝国由共和取代并不是所有力量都能接受的产物。这是魏玛共和国始终存在反体制力量的原因。

此外,德国学者英戈·穆勒还对这一政变结束后的审判与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被镇压后的审判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两次审判在量刑轻重、赦免适用、被告人的动机的认定与评价上有着鲜明的差别,反映了一战在促使法院“区分敌我”上的影响。

最新文章